随着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的深入推进,一些市民在异地接种或补种过程中,可能遇到第一针与第二针疫苗产地不同的情况,北京生物”和“安徽智飞”疫苗的混合接种,这种情况是否安全?是否需要重新接种?许多人心存疑虑,本文将从科学角度出发,结合权威指南和专家建议,为您详细解答相关问题,并提供实用建议。
为什么会出现疫苗“混打”?
疫苗混打通常发生在以下场景:接种者因工作、学习或生活跨省市流动,导致两剂次接种地点不同;或部分地区疫苗供应临时调整,使用不同厂家的疫苗进行后续接种,以北京生物(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所)和安徽智飞(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为例,前者是灭活疫苗,需接种两剂;后者是重组蛋白疫苗,需接种三剂,两者技术路线不同,接种程序也存在差异,因此混打可能引发担忧。
混打是否安全?有效吗?
从科学原理和现有数据看,疫苗混打并非绝对禁忌,但需谨慎对待。
- 安全性: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现阶段建议用同一技术路线的疫苗完成全程接种,若遇特殊情况(如疫苗供应中断或接种者异地流动),可采用相同技术路线的其他厂家疫苗替代,但北京生物(灭活疫苗)与安徽智飞(重组蛋白疫苗)属不同技术路线,目前尚无大规模临床数据支持此类混打的安全性,部分专家表示,异源接种理论上可能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如发热、局部疼痛等),但总体概率较低。
- 有效性:混打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可能激发更强的免疫反应(即“异源加强”效应),一些国际研究(如牛津大学试验)显示,混打腺病毒疫苗与mRNA疫苗可提高抗体水平,但国内对灭活疫苗与重组蛋白疫苗混打的研究仍有限,有效性尚待进一步验证。
万一混打了,该怎么办?
如果您已混合接种了北京生物和安徽智飞疫苗,请勿过度焦虑,按以下步骤处理:
- 及时咨询专业机构:联系接种点或当地疾控中心(如北京市疾控中心或安徽省卫健委),说明具体情况并获取指导,官方通常会根据您的接种时间、剂次和身体状况给出建议。
- 密切观察身体反应:接种后48小时内注意休息,多喝水,避免剧烈运动,如出现持续发热、严重过敏或不适,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接种史。
- 遵循补种原则:若混打为程序性错误(如本应接种两剂灭活疫苗却误打重组疫苗),疾控部门可能建议补种或重新接种,若第一针为北京生物,第二针误打安徽智飞,专家可能推荐补打一剂灭活疫苗以确保免疫效果。
- 无需盲目抗体检测:接种后抗体水平因人而异,检测结果未必能直接反映保护力,应以疾控部门的建议为准。
如何避免混打?
- 提前规划接种流程:跨省市接种前,通过“健康宝”或本地疾控平台查询接种点疫苗类型,尽量选择同一厂家完成全程接种。
- 主动告知接种史:每次接种时,向工作人员出示既往接种凭证(如疫苗品牌、批号和日期),确保信息准确录入。
- 关注官方通知:各地疾控中心会发布疫苗调配信息,可通过新闻或社区公告了解最新动态。
权威机构观点
国家卫健委多次强调,疫苗接种应遵循“同技术路线”原则,对于跨省市接种问题,我国已建立全国统一的疫苗接种信息平台,可实现数据共享,减少操作失误,北京生物和安徽智飞疫苗均通过国家审批,安全性和有效性有保障,但混打仍需个案评估。
疫苗混打虽非常规操作,但并非无解难题,科学对待、及时咨询是关键,在全球抗疫背景下,完成全程接种远比纠结于品牌更重要,保护自己,也是保护他人!如果您有更多疑问,请拨打12320卫生热线或登录中国疾控中心官网获取信息。
免责声明仅供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具体接种方案请以当地疾控部门指导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