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哈尔滨,寒风凛冽,位于道里区的一家KTV门口,戴着口罩的经理小王正仔细检查着每位顾客的健康码,这是哈尔滨在经历新一轮疫情冲击后,娱乐场所逐步恢复营业的第十天。
“每天消毒三次,每个包间使用后立即通风,麦克风一客一消毒。”小王告诉记者,这些措施已经成为行业标准操作流程,就在上个月,哈尔滨市因为疫情反弹,全市KTV、影院等密闭场所被迫暂停营业近二十天,让本就艰难的行业雪上加霜。
哈尔滨娱乐行业的寒冬与复苏
哈尔滨作为东北重要的旅游城市,娱乐行业一直是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复的疫情给这个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据哈尔滨市文化和旅游局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全市KTV场所累计停业时间超过四个月,近30%的KTV因无法承受长期停业压力而永久关闭。
“我们能够挺过来,全靠政府的一系列帮扶政策。”小王所在的KTV获得了半年度的税费减免和一定的租金补贴,这让他们有了继续经营的底气。
哈尔滨市采取的是分级分类管控策略,当疫情平稳时,KTV等场所可以在限流(通常为50%容量)条件下营业;一旦出现本土病例,则立即暂停营业,这种灵活的策略既考虑了疫情防控的需要,也兼顾了经济发展。
辽宁省的开放之路
相邻的辽宁省也在探索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之道,截至最近数据,辽宁省大部分地区处于低风险状态,省内各类场所包括KTV、电影院等正在有序开放。
辽宁省采用了基于大数据和精准防控的“智能防疫”系统,通过手机运营商数据、交通卡口信息和健康码系统,能够快速追踪密切接触者和风险人群,从而实现精准管控,避免一刀切的全面封锁。
“我们不再简单地问‘开放吗’,而是问‘如何安全地开放’。”辽宁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辽宁省内的娱乐场所需要满足一系列条件才能营业:员工全员疫苗接种、定期核酸检测、场所通风系统改造、严格控制人流密度等。
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的平衡之道
两地的实践经验表明,疫情防控与经济活动并非完全对立,通过科学精准的防控措施,是可以在最大限度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同时,维持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
专家建议,娱乐场所需要建立长效防控机制:首先是加强通风系统改造,许多KTV已经开始安装新风系统和空气消毒设备;其次是推广预约制度,控制人员密度;最后是建立应急响应机制,一旦出现疫情能够快速反应,将影响范围控制在最小。
对于消费者而言,也需要适应新的娱乐方式。“我们现在更倾向于选择人少的时间段,或者与熟悉的朋友组小局。”哈尔滨市民李女士表示,虽然麻烦一些,但为了安全值得。
未来的挑战与希望
随着冬季来临,疫情防控面临新的挑战,低温环境有利于病毒传播,室内活动增加,这对娱乐场所的防控提出了更高要求。
希望也在眼前,疫苗接种率的不断提高,防控经验的持续积累,以及人们防疫意识的增强,都为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的经济活动创造了条件。
无论是哈尔滨的KTV还是辽宁省的各类场所,都在探索一条既安全又可持续的运营之路,这条路或许曲折,但方向是明确的:在科学防控的基础上,逐步恢复正常生活秩序,让人们在安全的环境中重拾欢乐时光。
疫情终将过去,而我们在挑战中学会的智慧与韧性,将成为未来应对各种风险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