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冠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建筑工地作为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的场所,疫情防控成为重中之重,江苏省作为经济大省和建设大省,工地数量众多,如何科学合理地配置和使用疫情防控费用,既保障工人健康,又确保工程进度,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疫情防控费用的构成、政策支持、实际应用及优化建议等方面展开分析。
工地疫情防控费用的主要构成
工地疫情防控费用是指在施工过程中,为预防和控制疫情而支出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 物资采购费用:包括口罩、消毒液、体温检测设备、防护服等防疫物资的采购成本,随着疫情波动,这类物资的需求量和价格可能发生变化,需动态调整预算。
- 人员管理费用:包括专职防疫人员的工资、培训费用,以及因疫情防控需要增加的临时人员开支,工地入口需设置体温检测岗,安排专人负责登记和消毒工作。
- 检测与隔离费用:定期组织核酸检测、抗原检测的费用,以及为疑似病例或密接者提供临时隔离场所的成本,江苏省部分工地还配备了移动检测车或与第三方机构合作,以提高检测效率。
- 环境改造费用:为满足防疫要求,对工地的居住区、食堂、卫生间等场所进行改造,例如加装通风设备、设置隔离区、增加洗手设施等。
- 应急处理费用:包括疫情突发时的应急处置成本,如转运病人、全面消杀、停工期间的损失补偿等。
政策支持与费用分担机制
江苏省政府高度重视工地疫情防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明确费用的承担方式,根据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的《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建筑工地费用计算的指导意见》,疫情防控费用被纳入工程造价,由建设单位承担。
- 明确费用标准:政策要求建设单位在编制工程概算时,单独列支疫情防控费用,并根据工地规模、风险等级等因素制定合理标准,大型工地可按每人每天一定金额计算。
- 动态调整机制:因疫情变化导致的额外费用,可通过签证或变更方式追加,避免施工单位因资金压力而放松防控。
- 补贴与税收优惠:对疫情防控表现突出的工地,地方政府给予一定补贴或税收减免,以激励企业落实防控措施。
这些政策为工地疫情防控提供了资金保障,但也要求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加强协作,确保费用专款专用。
实际应用中的挑战与对策
尽管政策已明确费用分担机制,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 费用估算不精准:许多工地在预算编制时未能充分考虑疫情的不确定性,导致费用不足,突发疫情可能导致检测频率增加,成本超支,对策是建立弹性预算机制,预留应急资金。
- 物资浪费与短缺并存:部分工地因过度囤积物资造成浪费,而一些中小工地则因资金有限面临物资短缺,建议通过集中采购或共享平台优化资源配置。
- 人员配合度低:工人流动性大,防疫意识不足,可能增加管理成本,施工单位需加强宣传教育,将防控要求纳入合同条款,提高工人配合度。
- 监管漏洞:少数工地为节省成本,减少防控措施,埋下疫情隐患,政府部门应加强抽查和惩罚力度,确保费用落到实处。
优化工地疫情防控费用的建议
为进一步提高费用使用效率,保障工地安全,提出以下建议:
- 科学制定费用标准:根据工地类型(如房屋建筑、市政工程等)和风险等级,细化费用计算标准,高风险地区工地应适当提高预算。
- 推广数字化管理: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防疫物资的智能调度和人员健康信息的实时监控,减少不必要的开支,通过APP登记工人健康信息,降低人工管理成本。
- 加强跨部门协作: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卫生部门应建立联动机制,共享资源和信息,避免重复投入,与本地医院合作开展核酸检测,降低单次检测成本。
- 注重长期防控能力建设:将部分费用用于永久性设施改造(如改善通风系统),不仅应对当前疫情,也提升工地应对未来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 透明化费用使用:定期公示疫情防控费用的支出情况,接受工人和社会监督,确保资金使用公开、公平、公正。
江苏省工地疫情防控费用的合理配置是保障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通过政策支持、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既能有效控制疫情传播,又能优化成本支出,随着疫情形势变化,需持续调整费用策略,实现经济效益与公共卫生安全的双赢,只有如此,才能为江苏省的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