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的南昌,早点摊前的人们自觉间隔一米,掏出手机,扫描场所码,这个动作在过去两个月里已成为南昌市民的日常习惯,也成为这座城市对抗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第一道数字防线。
2022年3月,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南昌的平静,面对传播速度极快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南昌市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指导下,迅速升级防控措施,其中场所码的全面推广应用成为精准防控的核心举措,从农贸市场到大型商超,从地铁公交到街边小店,全市16.8万个公共场所实现了场所码全覆盖,构筑起一张无形的疫情防控网。
场所码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科技智慧,每个专属二维码背后连接着南昌市疫情防控平台,通过数据加密传输与处理,实现了精准的流调溯源,当某场所出现疑似病例,防疫人员可在短时间内锁定同时空伴随人员,将传统流调需要的数小时缩短至分钟级,这种“数字哨兵”系统不仅提高了防控效率,也最大程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任何技术的落地都面临人性考验,南昌扫码政策推行初期,部分市民存在抵触情绪,担心个人信息安全;老年人群体因数字鸿沟面临使用困难;少数商户执行不严,存在形式主义扫码现象,这些问题暴露出应急管理中的软肋——技术可以快速部署,但公众信任与数字包容需要更细致的制度设计。
南昌市政府的应对策略体现了治理智慧,通过媒体多渠道解释数据使用范围与安全保护措施,消除公众疑虑;在各公共场所配备志愿者,帮助老年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扫码;同时加强巡查力度,对执行不力的商户进行警示教育,这些举措不仅解决了扫码政策落地的实际问题,更在危机中培育了市民的公共理性。
在南昌疫情最严重的时期,扫码行为从一个强制性要求逐渐内化为市民的自觉行动,这种转变背后是集体意识的觉醒:每个个体都意识到自己既是防控的对象,也是防控的主体,当人们主动扫码、亮码,他们不仅在履行公民责任,也在参与一场宏大的公共健康实践,这种基于技术平台的公民参与,重构了危机中的社会连接方式。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南昌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但扫码制度作为常态化防控措施保留下来,它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疫情防控的经验,更是一次关于数字时代公共治理的深度思考,技术工具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的需求?应急管理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公民权利与公共责任如何协调?南昌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南昌的扫码故事是中国抗疫的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科技的力量不仅在于其先进性,更在于与人文精神的结合;防控的有效不仅取决于政策设计,更依赖于广大市民的理解与配合,当数字防线与人类理性共同作用,我们就能在危机中守护好每一个人的健康与尊严。
疫情终将过去,但扫码抗疫中展现的公共理性与个体自觉,将成为这座城市宝贵的精神财富,指引我们在未来面对更多挑战时,能够更好地团结协作,共克时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