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渤海之滨与台湾海峡之间,一场跨越地理界限的文化对话正在悄然进行,天津中医药大学,这座以张伯礼院士为旗帜的中医药高等学府,正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开放包容的姿态,成为连接两岸中医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当台湾学子踏入这座学术殿堂,带来的不仅是求知的渴望,更是两岸共同的中医药文化基因的当代共鸣。
天津中医药大学作为中国中医药教育的重要基地,其吸引力源于多重维度,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6个,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三大核心专业通过教育部认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占地200余亩的药用植物园为实践教学提供坚实基础,这些优质教育资源对台湾学子形成强大磁吸效应——据统计,近年来在校台湾学生数量年均增长15%,他们大多选择中医学、针灸推拿等特色专业,来自台北的陈同学坦言:“在这里能接触到最正统的中医经典教学,这是岛内院校难以比拟的优势。”
文化认同是台湾学子北上的深层动力,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遗产,在台湾有着深厚土壤,全岛现有中医诊所3000余家,每年接受中医服务人次超千万,这种文化背景使得台湾学生能够快速融入天津的学习环境,课堂上,两岸师生共同研读《黄帝内经》;实验室里,一起分析中药有效成分;临床实践中,相互切磋脉诊技法,这种基于共同文化基因的学习体验,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成为文化认同的强化过程。
天津中医药大学积极构建机制化交流平台,每年举办的“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论坛”已连续举办12届,累计参与台湾专家学者超800人次,学校的国际教育学院专门设立港澳台学生办公室,提供个性化辅导服务,更值得关注的是,学校与台湾中国医药大学、长庚大学等院校建立了学分互认机制,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双向流动,这些制度安排使两岸中医药教育交流从临时性活动转向常态化合作。
中医药文化的同源性为两岸交流提供了独特优势,从《伤寒论》到《本草纲目》,从针灸铜人到中药炮制,共同的知识体系和文化符号成为沟通的自然桥梁,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博物馆里,台湾学生能看到与岛内中医博物馆相似的医史文物;在实践课上,使用的经络模型和针灸手法如出一辙,这种文化上的一致性,有效消解了因政治因素造成的隔阂感,创造了“以医会友”的特殊交流空间。
面对未来,天津中医药大学在两岸交流中肩负更大使命,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和全球传统医学热潮兴起,中医药的价值日益凸显,学校可进一步扩大对台招生规模,开设针对台湾学生的专项培养计划;加强两岸中医药科研合作,共同开展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建立两岸中医临床实践基地,推动医师互访执业,这些举措将深化两岸中医药领域的融合发展,使中医药文化成为联结两岸人民的重要精神纽带。
天津中医药大学与台湾的交流故事证明,文化的力量能够跨越海峡,民心相通可以通过共同的传统医学实践得以加强,当两岸学子一起诵读“大医精诚”,一起辨认百草性味,他们正在书写中医药文化的新篇章,也在为两岸关系注入温暖而持久的人文温度,这所伫立在海河之滨的学府,正以其特有的方式,让中医药成为连接两岸的文化使者,让岐黄之术在海峡两岸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