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杭州西溪湿地,游客们扫码入园时神情自若;成都宽窄巷子的茶馆里,茶香依旧氤氲,在这看似平常的生活场景背后,是两座城市在疫情防控这场大考中交出的不同答卷,浙江与成都,一东一西,正以各自的方式诠释着“精准防控”的深刻内涵,在守护人民健康与维持社会运转之间寻找着最佳平衡点。
浙江省作为沿海经济大省和人口流动大省,面对疫情防控这一艰巨任务,展现出了“数字赋能+网格管理”的双轮驱动特色,在杭州,健康码从最初的1.0版本已迭代升级至融合疫苗接种、核酸检测、行程追踪等多维信息的智能平台,通过“浙里办”APP,居民可一键查询附近核酸检测点实时排队情况,大大减少了聚集风险,宁波舟山港作为全球第一大港,创新实施“全闭环管理”模式,通过划定封闭作业区、全员定期检测、无接触作业等方式,确保港口这一经济命脉持续畅通,浙江的精准体现在不搞“一刀切”,而是根据不同区域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管控,最大限度减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视线转向西南成都,这座以休闲文化著称的千万级人口城市,在面对局部疫情时展现出“快速响应+人文关怀”的特色防控模式,成都最新防控策略突出“快”字诀——快速流调、快速检测、快速管控,成都在全国首创“防疫指挥大脑”系统,整合公安、卫健、交通等多部门数据,一旦发现阳性病例,可在小时内完成核心密接者锁定和管控,值得一提的是,成都防控中彰显的人文温度:封控小区内,政府不仅保障基本生活物资,还特别关注居民心理健康,组织线上文化活动;对隔离中的宠物安排专门托管,这些细节获网友点赞“暖心防控”。
两地在疫情防控中面临的挑战各有不同,浙江作为制造业和外贸大省,既要防疫情输入,又要保产业链稳定,面临巨大压力,特别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绍兴纺织集群等全球供应链重要节点,任何长时间停摆都可能产生蝴蝶效应,成都作为西部交通枢纽和消费中心,则要平衡疫情防控与旅游业、餐饮业的发展关系,两地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精准滴灌”而非“大水漫灌”的策略,通过最小成本实现最大防控效果。
浙江与成都的实践揭示了现代城市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若干共性经验:一是科技赋能不可或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流调、监测中发挥关键作用;二是基层治理能力是防控基石,社区网格员成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三是信息公开透明才能赢得公众理解配合,两地定期召开疫情发布会,权威解读防控政策;四是区域协同至关重要,浙江与周边省市建立联防联控机制,成都与经济圈城市共享防控信息。
疫情防控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是一面镜子,照见城市治理体系的成熟度,浙江的数字化精准和成都的快速人文响应,虽然策略侧重不同,但共同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未来疫情防控仍面临变数,但两地实践证明:唯有尊重科学、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才能在守护人民健康的同时,保持社会活力与经济生机,这场大考远未结束,而浙江与成都的探索,正为中国城市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提供宝贵的地方样本和实践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