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检测点前排起有序的长队,身着防护服的“大白”们忙碌而从容,手机屏幕上实时更新的疫情地图与安康码……这是2022年合肥疫情防控的日常图景,在这座拥有近千万人口的科教之城,疫情防控既是一场科学精准的技术战役,也是一场温暖人心的人文实践,合肥以其独特的“科技+人文”双轮驱动模式,打造了疫情防控的“合肥样本”,展现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新路径。
合肥疫情防控的首要特点是科学精准的技术赋能,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深度融入防控全过程,智能疫情监测系统依托“城市大脑”,实现对疫情传播链的实时追踪与可视化分析;核酸筛查采用“20合1”混采检测技术,大幅提升检测效率;疫苗接种部署基于算法模型的精准预测,优化资源配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合服e办”平台,整合安康码、行程卡、核酸检测结果等多项功能,实现“一码通行”,既保障了防控精度,又最大限度减少了对社会运行的影响,这种技术驱动的防控模式,使合肥在多次疫情冲击中始终能够快速响应、精准施策,避免了“一刀切”式封控带来的社会成本。
技术理性并非合肥疫情防控的全部底色,在精准防控的背后,是深厚的人文关怀与城市温度,合肥创新实施“上门服务”工作机制,为老人、孕妇、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核酸上门检测、物资配送、就医送药等贴心服务;设立临时安置点,为滞留在合肥的外地人员提供食宿保障;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关注居民心理健康,在封控管理期间,社区工作者与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伍成为居民与外界联系的“纽带”,不仅解决生活物资供应问题,还关注独居老人、困难家庭等弱势群体的特殊需求,这种将“人民至上”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的做法,使疫情防控既有力度又不失温度,增强了市民对防控政策的理解与支持。
合肥疫情防控的另一个亮点是多元协同的共治格局,政府、市场与社会三方力量有效联动,形成防控合力,政府部门负责整体规划与统筹协调,医疗卫生机构承担专业防控责任,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供物资保障与技术支撑,广大市民自觉配合防控措施,志愿者主动参与社区服务,这种多元主体协同的治理模式,既减轻了政府负担,也提升了防控效率,更培育了市民的城市主人翁意识,在合肥,疫情防控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合唱”。
纵观全球疫情发展,合肥的实践提供了一种值得借鉴的防控范式: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人文关怀为底色,以多元共治为路径,这种模式既避免了简单粗放的防控方式导致的社会经济成本,又防止了单纯依赖技术可能带来的人文关怀缺失,合肥疫情防控的成功经验表明,现代化城市治理需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需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并重,需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
当前,疫情尚未完全结束,防控仍需坚持,合肥疫情防控中形成的科技应用、人文关怀与社会协同经验,不仅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危机积累了宝贵财富,也为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启示,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后疫情时代,合肥这座科技之城将继续以创新为引擎,以人民为中心,书写超大城市精准防控与温情治理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