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东大门,古城西宁在深秋的寒风中依然车流不息,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在城市东北角一座不起眼的白色建筑里,一场无声的战役正在持续进行,西宁市疫情防控指挥中心,这座平凡建筑中的不平凡所在,自2020年初疫情暴发以来,便成为这座城市抗击疫情的“最强大脑”和“坚强心脏”,七百多个日夜里从未停止过跳动。
走进指挥中心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巨大的电子屏幕墙,上面实时跳动着全市疫情数据、流调信息、核酸检测进度和物资储备情况,凌晨三点,这里依然灯火通明,键盘敲击声与电话铃声交织,工作人员眼睛布满血丝却目光如炬。“我们是在与时间赛跑,与病毒竞速。”中心主任李军告诉记者,他的办公桌上放着半凉的盒饭,这是今晚他错过的第二顿饭。
2022年10月,西宁遭遇了最为严峻的一轮疫情冲击,指挥中心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在4小时内组建了流调、检测、转运、物资、宣传五个工作专班。“那段时间,我们创造了72小时不眠不休的纪录。”流调组组长王医生回忆道,“每个病例背后是数百个密接者,每个密接者意味着数个风险点位,我们必须跑在病毒前面,就像在下一盘不能输的棋。”
技术赋能成为西宁疫情防控的亮点,指挥中心联合科技企业开发的“疫情防控智慧平台”,整合了多源数据,实现了从风险预警到资源调度的数字化管理,当某个区域出现疑似病例,系统不仅能自动生成流调轨迹图,还能智能匹配最近的核酸检测点和医疗资源,更令人惊叹的是,平台接入了全市3000多个监控摄像头,结合AI算法,可在半小时内完成重点区域的人员流动分析。
“科学精准是我们的工作准则。”数据分析组的小张展示着他们的成果——一套疫情传播预测模型,准确率高达92%。“我们根据西宁的海拔气候、人口结构、交通特点等本地化因素,对通用模型进行了优化,使防控措施更加符合高原城市的特点。”
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感人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年过五旬的护士长刘英连续工作40天后晕倒在岗位上,醒来后第一句话是“我的流调报告还没写完”;后勤保障组的小马因为调度物资,连续三天接打了2000多个电话,耳朵暂时性失聪却不肯休息; multilingual热线组的藏族姑娘卓玛,用汉、藏、英三种语言接听咨询电话,嗓子沙哑却依然耐心解答。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指挥中心创新推出“网格化+疫情防控”机制,将全市划分为1872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名干部、一名民警、一名医务员”的三人小组。“我们就像城市的免疫细胞,要及时发现并清除病毒威胁。”社区防控专员小陈比喻道,在他的工作日志上,记录着每天走访上百户居民的足迹,微信步数从未低于3万步。
物资保障是另一个看不见的战场,指挥中心的地下仓库里,防疫物资堆叠如山却井然有序。“我们建立了‘储备-调度-配送’三级体系,确保任何点位在4小时内能获得急需物资。”物资组组长指着智能仓储系统介绍道,“特别是针对高原冬季气候,我们储备了特殊的防寒防疫包,里面既有防疫用品也有保暖物品。”
经过两年多的实战锤炼,西宁疫情防控中心已经形成了一套独具高原特色的“西宁模式”:快速响应机制、数据驱动决策、社区网格管理、物资智能调配、多元文化服务,这套模式不仅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更为未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积累了宝贵经验。
夜深了,指挥中心的灯光依然亮着,工作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这场守护从未间断,他们知道,自己守护的不仅是这座高原古城的健康安全,更是一种信心和希望,正如墙上悬挂的那句标语:“疫情不退,我们不退”,在这片离天最近的土地上,西宁疫情防控中心的工作人员用他们的坚守,书写着新时代高原守护者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