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疫情呈现多点散发的态势,各地防控措施也随之调整,作为重要经济城市的郑州和上海,其商业动态备受关注,郑州部分商场因疫情暂时关闭,而上海商场则在严格防疫前提下逐步恢复营业,两座城市的商业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郑州本轮疫情以来,多家大型商场如正弘城、丹尼斯大卫城等一度暂停营业,尽管部分商场已通过限流方式恢复营业,但客流量大幅减少,商户面临较大经营压力,商场内部,工作人员比顾客多的现象并不罕见,餐饮区禁止堂食,零售店铺门可罗雀,一位商场负责人表示:“目前日均客流量不足疫情前的三成,但我们坚持做好消毒和限流工作,为市民提供安全的购物环境。”
上海商场正逐步恢复营业,但开门不等于完全放开,各大商场采取了一系列严格防疫措施,进入商场需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扫码测温必不可少,商场内公共区域每小时消毒一次,电梯按钮、扶手等高频接触部位更是重点消毒对象,部分商场还采取了“限流准入”措施,确保场内人员密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两座城市商业的不同景象,反映了各地根据疫情实际情况采取的差异化防控策略,郑州作为疫情重点地区,采取更为严格的管控措施;而上海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正稳妥推进商业活动恢复,这种“一地一策”的做法,既考虑了疫情防控的需要,也兼顾了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
疫情对商业的冲击不仅体现在客流量减少,更深刻地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线上购物、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无接触消费方式蓬勃发展,许多商场和商户加速数字化转型,通过小程序、微信群等渠道维系客户关系,一位郑州服装店老板表示:“虽然门店客人少了,但我们通过线上渠道仍然维持了60%的销售额。”
展望未来,商场需要思考如何在后疫情时代找到新的生存之道,加强卫生安全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创新经营模式,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体验,一些商场开始增加户外休闲空间,举办小型文化活动,吸引市民前来消费,商户组合也在调整,增加生活必需业态占比,提高抗风险能力。
疫情终将过去,但它对商业的影响将会持续,商场不再仅仅是购物场所,而是正在转变为提供安全、健康、体验式消费的公共空间,双城商场的不同现状,展示了中国城市在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间寻找平衡的努力,这种谨慎与创新并存的态度,或许正是我们应对不确定未来的最好方式。
无论郑州还是上海,商场的开门与否都是疫情防控的阶段性措施,相信随着疫情好转,两座城市的商业活力都将全面恢复,再现往日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