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石家庄街头,小陈拖着行李箱在空荡的街道上徘徊,零下五度的寒风中,他只穿着一件薄羽绒服,手指冻得发紫,原本计划好的回家行程,因为突然的疫情管控升级而彻底打乱,学校紧急放假,要求学生限期离校,但当他赶到车站时,却发现所有离石通道都已关闭,像他这样被困街头的大学生,在那一夜的石家庄,并非个例。
突然放假与措手不及的离校
2022年11月,石家庄疫情突然加剧,多所高校决定提前放假,河北师范大学一名学生描述:“当天下午通知,第二天就必须全部离校。”这种紧急决策本意是减少聚集风险,却让学生们措手不及。
学生们面临两难选择——留在学校可能面临感染风险且无法回家过年;立即离校则可能遭遇交通中断,许多学生选择了冒险离校,却没想到前路艰难。
寒夜中的流浪
社交媒体上流传的视频和照片显示,有些学生拖着行李箱在街头徘徊,寻找任何可能的栖身之所,24小时快餐店、银行ATM隔间、地下通道都成了临时避难所。
一名学生在微博上写道:“我在肯德基坐了一晚上,店员很好心没赶我走,但凌晨时分空调关了,冷得根本睡不着。”这些曾经在校园里安心学习的年轻人,一夜之间成了疫情政策下的街头流浪者。
回家的路为何如此艰难?
问题核心在于协调不足,学校要求学生离校,但市政府同时严格限制人员流动,这种政策矛盾将学生们置于无人管辖的真空地带。
交通全面暂停更切断了学生们的归家路,出租车、网约车停运,公交线路减少,就连共享单车也因防控被集中消毒暂停使用,许多学生即使买到车票也无法到达车站。
守望相助的温暖
困境中也闪现着人性的光辉,有些石家庄市民自发组织救助,在社交媒体上创建#帮助被困学生#话题,提供临时住宿和信息支持。
一位市民在朋友圈表示:“我家有空房间,可以提供两名女生暂住,直到交通恢复。”沿街商户也伸出援手,一些书店、咖啡馆延长营业时间,为学生们提供避寒场所。
大学生群体自身也组织起来,建立信息共享群,汇总还能入住的酒店、交通信息和政策变动,这种自下而上的自救组织成为了官方措施的重要补充。
政策应急与反思
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后,石家庄市政府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安排专门车辆接送学生至车站机场,并协调周边地区允许学生过境,一些学校也被允许重新开放部分宿舍,接纳无法离校的学生。
教育专家指出:“这暴露了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件中缺乏针对特殊群体的应急预案,学生、老人、孕妇等群体应当有差异化的管控措施。”
更深层的思考
这一事件折射出疫情防控中个体命运与集体政策的张力,追求防疫效率的同时,如何保障每个人的基本尊严和权利,是每个城市管理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这些被困街头的大学生,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疫情中普通人处境的一种隐喻——在宏大叙事与个体遭遇之间,我们需要更多的沟通桥梁和更精细化的管理思维。
那一夜过去后,大多数学生终于踏上了归家之路,但寒风中拖着行李箱寻找庇护所的画面,已经印刻在这座城市的集体记忆里,它提醒我们,在任何时候,政策的温度都比政策本身更重要,因为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的尺度,永远在于它如何对待最脆弱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