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夏天,德尔塔毒株席卷全国,郑州与福州两座城市,面临着截然不同的防疫处境,一边是商场门可罗雀的郑州,一边是门店依旧开放的福州,两座城市的商业图景,在疫情之下呈现出令人深思的对比。
郑州商场的冷清与坚守
七月底,郑州爆发新一轮疫情,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迅速进入战时状态,商场、超市、电影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纷纷关闭,只留下超市和药店等保障民生的场所营业。
走在郑州街头,往日的繁华不再,大型商场门口贴着“暂停营业”的告示,偶尔有外卖小哥匆忙取货的身影,一位商场保安告诉记者:“我们已经关闭快两周了,每天损失数以万计,但为了防疫,必须配合。”
危机中也有创新,不少商场转向线上销售,通过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方式维持运营,某商场负责人表示:“我们组织了所有商户建立微信群,开展线上促销活动,日均订单量能达到平时的60%左右,总算能缓解一些压力。”
福州商场的谨慎开放
相比之下,福州此时的疫情相对平稳,虽然也加强了防控措施,但大多数商场和门店仍在正常营业,只是需要严格执行测温、验码、戴口罩等要求。
在福州东街口商圈,周末依然人流如织,不同的是,每个商场入口都有工作人员值守,顾客需要出示健康码并测量体温方可进入,商场内,广播不断循环播放防疫提示,提醒人们保持社交距离。
一位服装店店主表示:“现在生意确实受影响,人流量少了三分之一左右,但只要能开门,就有希望,我们每天都做好消毒工作,让顾客能够安心购物。”
双城对比背后的防疫策略
两座城市商业景象的差异,源于各自面临的疫情形势和采取的防控措施。
郑州作为这波疫情的重灾区,采取的是“严格管控、快速清零”的策略,关闭人员密集场所是为了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阻断传播链,这种措施虽然会给经济带来短期阵痛,但能够为快速控制疫情创造条件。
福州则采取的是“精准防控、常态管理”的模式,由于没有出现大规模社区传播,福州在加强监测和防护的前提下,尽量保持社会经济正常运转,避免“一刀切”的管控对民生造成过大影响。
疫情下的商业转型与创新
无论是关闭还是开放,疫情都在迫使商业企业进行转型和创新。
在郑州,商家们纷纷将业务转向线上,直播带货、社群营销、无接触配送等模式被广泛应用,一些商场甚至推出了“云购物”平台,顾客可以通过VR技术虚拟逛店,在线下单后由快递配送到家。
在福州,虽然实体店保持开放,但商家们也加强了线上线下的融合,许多门店推出预约购物服务,控制店内人流量;同时通过会员系统精准推送促销信息,吸引顾客错峰购物。
民生保障与疫情防控的平衡
疫情之下,如何平衡民生保障与疫情防控,成为各地政府面临的共同难题。
郑州市在关闭商场的同时,加大了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保障,超市、菜市场正常营业,并鼓励线上采购、无接触配送,确保市民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福州市则通过分级分类的精准防控,既保护了公众健康,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疫情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这种模式需要更强的监测能力和快速响应机制作为支撑。
未来的挑战与思考
随着疫情的发展,两地的情况也在不断变化,郑州在疫情得到控制后逐步复工复产,商场开始有限度恢复营业;而福州也需要时刻保持警惕,防范可能出现的输入风险。
这场疫情让我们看到,不同城市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差异化防控措施的必要性,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只有因地制宜、因时施策的智慧。
对于商业企业来说,疫情加速了数字化转型的步伐,线上线下融合、社群营销、无接触服务等新模式,或许将成为未来商业的常态。
疫情终将过去,但它带来的改变将持续影响我们的生活,无论是郑州还是福州,无论是紧闭还是开放的商场门口,都写着同一个故事:在困境中寻找出路,在变化中拥抱未来。
此刻的郑州商场或许冷清,但终将重现繁华;福州的店门依然开放,但也需时刻保持警惕,这是两座城市的疫情故事,也是中国无数城市的缩影——在挑战中前行,在坚守中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