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打完了两针疫苗,回到陕西后,却发现当地的健康码无法显示我的接种记录。”一些跨省流动人员的遭遇引发关注,疫苗接种信息未能实现全国互联互通,给民众出行带来诸多不便。
信息壁垒:技术还是管理问题?
理论上,疫苗接种数据全国共享并无技术障碍,我国早在2020年就已推出全国统一的防疫健康码系统,各地也陆续对接国家平台,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数据更新延迟、系统不兼容等问题。
一位技术人员解释:“各地健康码系统由不同公司开发,数据库结构存在差异,虽然都对接了国家平台,但数据同步频率和标准不统一,导致信息更新不及时。”部分省份对数据共享持谨慎态度,出于隐私保护等因素,未能完全开放数据接口。
民众困扰:出行受限生活不便
对于跨省流动人群,疫苗接种信息不互通直接影响了日常生活。
在北京工作的陕西人张先生表示:“上个月回老家,进出商场、火车站都需要查看健康码和接种记录,虽然我有接种凭证,但工作人员只认本地健康码显示的信息,最后不得不重新做核酸检测才被放行。”
类似情况不在少数,跨省出差商旅人士、异地就业人员、节假日探亲群体都遭遇过这种困境,有些人甚至不得不重复接种疫苗,只因接种记录无法转移。
政策进展:从“漫游”到“互通”
政府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2021年国家卫健委就曾表示,正在推动解决健康码跨省互通互认问题,要求各地落实健康码信息互认机制和规则。
一些地区也做出了积极尝试,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建立了区域内防疫健康码互认机制;广东省与湖南省实现了健康码互认;陕西省也与周边省份开展了数据共享合作。
但全面实现全国“一码通行”仍面临挑战,各地疫情风险等级不同、防控政策存在差异,加之疫苗接种进度不一,使得完全互通仍需时日。
破解之道:统一标准与平衡利益
专家建议,破解疫苗接种信息壁垒需要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制定统一数据标准,明确疫苗接种信息采集、传输、显示的技术规范,确保各地系统能够无缝对接。
二是建立定期同步机制,设定数据更新频率要求,避免因同步延迟导致的信息差。
三是平衡安全与便利,在保障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实现必要信息的共享互通。
建议跨省流动人员保存好接种凭证,包括纸质接种证明和电子记录,以备查验之需,国家防疫健康信息平台“防疫健康码”可显示全国范围内的疫苗接种信息,民众可尝试使用这一全国统一平台。
从疫苗接种到全民健康信息平台
疫苗接种信息互通只是开始,从长远看,我国正在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未来有望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信息的区域共享和全国互联。
这将不仅为疫情防控提供支持,更能为民众提供连续、高效的健康管理服务,减少重复检查,降低医疗费用,提高诊疗效率。
当有一天,我们的健康信息能够安全、便捷地随着人口流动而“漫游”,不仅疫情防控会更加精准高效,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也将迎来质的飞跃。
北京打的疫苗陕西查不到,表面上是技术问题,深层次则是管理体制和区域协作的挑战,随着数字政府建设的深入推进,信息壁垒终将被打破,我们期待不久的将来,无论身处何地,公民的健康信息都能得到及时准确的识别和认可,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