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的出发大厅里,一道无形的界限将空间切割为两个泾渭分明的世界,一侧是行色匆匆的旅客,低头核验着手机屏幕上那个决定命运的绿色二维码;另一侧则是全副武装的防疫人员,如同现代祭司般解读着核酸证明的神谕,这超现实的场景并非孤立存在——它是权力与生命交织的规训剧场,每一张核酸检测报告都是盖在身体上的隐形印章,每一次体温检测都是权力对个体生命的无声宣告。
天津机场的疫情防控规定绝非简单的技术性文件,而是福柯笔下"生命权力"的精致展演,从健康码的色谱政治到核酸证明的时间暴政,从行程卡的空间追踪到隔离管控的层级化处理,这套体系编织出一张近乎无懈可击的监控网络,值得玩味的是,这种权力的实施竟通过"为你好"的温情话语获得合法性——防疫人员口中的"请配合"三个字,既是最柔软的请求,也是最坚硬的命令,旅客们自觉保持的一米间距,不仅是生物学上的安全距离,更是权力内化后的自律表现。
在天津机场的防疫剧场中,每个参与者都扮演着被分配的角色,商务旅客熟练地调出健康码,如同出示通行证的老资格;老年人则在子女的远程指导下焦急地操作手机,数字鸿沟在此刻转化为通行权利的差异;外籍旅客通过翻译软件理解规则,语言屏障凸显了跨国身体的治理难题,防疫人员则化身规训体系的活体化身,他们的防护服不仅是医学防护,更是权力威严的物质化象征,当喇叭循环播放的"请佩戴口罩"与旅客面部形成的微小缝隙形成对比时,抵抗与服从的微观政治正在每个瞬间上演。
这些规定的真正威力在于其塑造认知的隐形力量,当"非必要不离津"从建议变为心理枷锁,当核酸检测时效从48小时压缩到24小时,人们不仅调整出行计划,更重构了对时间价值的理解,机场随处可见的防疫海报,将科学术语转化为道德指令:"接种疫苗是责任"的标语,巧妙地将公共卫生行为伦理化,这种规训的高明之处,在于让个体主动参与自我监管,甚至将这种监管误认为自由意志的选择。
比有形规定更深邃的,是天津机场作为"例外状态"实验室的隐喻意义,阿甘本所警示的赤裸生命在此显现:那些因核酸过期而被拒之门外的旅客,瞬间从权利主体变为需要处置的生物体,防疫规定创造了一种流动的合法性——今日有效的证明,明日可能就变成废纸,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成为控制手段,更令人深思的是,这种机场防疫逻辑正在向城市肌理渗透,场所码、网格化管理等机制,使整个城市逐渐机场化,成为扩大的规训空间。
站在2023年的时空坐标回望,天津机场的防疫规定已然超越纯粹的公共卫生范畴,它既是应对危机的技术方案,也是权力技术的集中展演;既是保护生命的必要措施,也是重构生命价值的哲学现场,在这场永无止境的疫情防控剧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既是观众又是演员,在扫码、亮码、验码的循环中,参与着这场关于生命、自由与权力的现代寓言。
当某天疫情成为历史注脚,天津机场的防疫规定终将进入档案库,但其中蕴含的权力逻辑与生命政治不会消失,只会改头换面在新的领域重现,真正值得思考的是:我们如何在必要防护与权利保障间找到平衡?如何避免紧急状态下的非常措施成为常态化的控制工具?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当下每一次健康码验看的瞬间选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