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国内部分地区疫情出现反复,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重要交通枢纽,河南省郑州市始终将疫情防控作为重中之重,坚决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郑州市根据疫情发展态势和上级部署,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优化和明确了疫情防控的最新要求与措施,旨在以更科学、更精准、更高效的防控手段,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精准划定风险区域,动态实施分级管控
郑州市最新防控要求的核心在于“精准”,不再简单化、“一刀切”,而是依据流调溯源情况,科学精准划定高风险区、中风险区和低风险区。
- 高风险区的划定更为审慎,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要求“足不出户、上门服务”,实施封控措施,严格落实居家隔离,安排专人负责居民生活物资配送和医疗保障,连续7天无新增感染者降为中风险区,再连续3天无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
- 中风险区要求“人不出区、错峰取物”,在严格落实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居民可有序下楼领取物资,避免聚集。
- 低风险区强化“个人防护、避免聚集”,人员离郑需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社会面生产生活秩序有序恢复,但各类公共场所必须严格落实扫码、测温、戴口罩、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等常态化防控措施。
这种分区分级差异化的管控策略,既有效控制了疫情传播风险,又尽可能保障了大部分地区和人群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强化常态化核酸检测与“哨点”监测预警
建立灵敏的预警系统是及时发现疫情的关键,郑州市最新要求强调:
- 常态化核酸检测:持续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主城区居民原则上每48小时应完成一次核酸采样,各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便民核酸采样屋,提供免费、便捷的检测服务,确保“应检尽检、愿检尽检”。
- 重点人群应检尽检:对医务人员、快递外卖人员、交通场站从业人员、冷链食品从业人员等高风险岗位人群,严格落实规定的核酸检测频次,加密检测力度。
- 发挥“哨点”作用:要求所有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和首诊负责制,对发热、干咳、乏力等“十大症状”患者进行详细排查和闭环管理,药店销售退热、止咳、抗病毒、抗生素等“四类药品”需实名登记,并及时上报信息,确保潜在风险早发现、早报告。
严格外来人员管理,筑牢“外防输入”屏障
郑州作为交通枢纽,“外防输入”压力巨大,最新要求对此进行了细化:
- 来(返)郑人员报备:所有来(返)郑人员须提前3天通过“郑好办”APP或支付宝“豫事办”进行线上报备,如实填报个人信息、健康状况和行程轨迹。
- 落地检与分类管理:在机场、火车站、公路服务站等交通卡口继续提供免费的“落地即检”服务,对来自疫情高风险地区的人员,实行“点对点”闭环转运,落实相应的集中隔离或居家健康监测措施;对低风险地区人员,落实“三天两检”等健康管理要求。
突出重点场所防控,减少人员聚集风险
针对人员密集、流动性强的场所,防控要求进一步收紧:
- 公共场所严格限流:商场超市、农贸市场、餐饮机构等公共场所必须严格执行扫码入场(“场所码”应设尽设、应扫尽扫)、测温、戴口罩、通风消毒等措施,并按照日常客流量的50%进行限流。
- 控制聚集性活动:坚持“非必要不举办”原则,严控大型会议、培训、会展、文艺演出等聚集性活动,确需举办的,按照“谁举办、谁负责”原则,制定疫情防控方案,从严审批。
- 校园疫情防控:加强校园封闭管理,师生员工入校一律核验身份、检测体温,定期开展核酸抽检,保障校园安全。
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民生需求
疫情防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的健康发展,郑州市在制定最新要求时,特别强调了统筹兼顾:
- 保障生活物资供应:建立完善的保供体系,确保封控管控区内居民生活物资供应充足、价格稳定,设立服务热线,及时响应和解决居民就医、购药等特殊需求。
- 畅通交通运输通道: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保障交通大动脉和微循环畅通,确保能源、原材料等重要生产物资和民生商品的运输畅通,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 优化企业服务:精准实施“白名单”制度,保障白名单企业在疫情防控期间正常生产运营,出台纾困帮扶政策,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稳经济、保增长。
郑州市发布的最新疫情防控要求,是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特点的因时因势之举,体现了科学精准、民生为本的治理理念,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不仅需要政府的精准施策,更需要每一位市民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广大市民应自觉遵守防疫规定,做好个人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坚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主动接种疫苗,共同筑牢群防群控的坚固防线,守护我们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