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兰州,黄河水依旧奔流,但两岸不见了往日悠闲的茶客与漫步的游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座有着“金城”之称的西北重镇按下了暂停键,街道空旷,商场闭户,唯有核酸检测点的长队与“大白”们忙碌的身影,勾勒出这座城市特殊的战疫图景。
兰州疫情防控是一场科学精准的阻击战,当地政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按照“动态清零”总方针,以快制快展开流调溯源、核酸检测、风险区管控等工作,七里河区、城关区等重点区域实施差异化管控,既保证防控力度,又最大限度减少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在数字抗疫方面,兰州整合健康码、行程卡、核酸检测结果等信息,实现“一码通全城”,科技成为疫情防控的利器,这种科学精神和精准施策,体现了现代城市治理能力的提升。
疫情防控的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的非凡奉献,社区工作者日夜值守,筑牢第一道防线;医护人员连续作战,在核酸检测采样点一忙就是十几个小时;志愿者们穿梭于楼宇之间,为居民配送生活物资,更令人动容的是市民们的理解与配合——有序排队检测,主动报备行程,减少非必要外出,这些点滴细节汇聚成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彰显了兰州人民团结互助、顾全大局的精神品质。
黄河文化孕育了兰州人坚韧不拔的性格特质,这在疫情防控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兰州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历史上经历过无数挑战,但兰州人民总能以顽强的生命力克服困难,这种文化基因在今天转化为遵守防疫规定的自觉性、相互提醒的社区意识和共克时艰的乐观精神,街头巷尾的“小喇叭”宣传、社区居民微信群里的互助信息、艺术家创作的抗疫主题作品,都成为特殊时期兰州文化的生动表达。
疫情防控不仅是一场公共卫生战役,也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大考,兰州在疫情期间保障生活物资供应,建立绿色就医通道,关注特殊群体需求,这些举措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疫情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如老旧小区管理难、公共卫生资源紧张等问题,为未来城市建设和应急管理提供了改进方向,每一次危机都是改革的契机,兰州正在从这次疫情中汲取智慧,提升城市韧性。
放眼全球,疫情反复波动已成为常态,兰州疫情防控是中国抗疫斗争的一个缩影,它既反映了中国抗疫模式的特色,也展现了地方实践的创新,与国外一些地区的“躺平”策略不同,兰州坚持生命至上、科学精准的原则,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这种选择背后是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高度负责,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统筹考量。
疫情终将过去,但抗疫精神会长存,当兰州牛肉面馆再次排起长队,黄河风情线重新迎来游客,人们不会忘记这段共克时艰的岁月,经此一疫,兰州人民更加懂得了守望相助的意义,城市治理体系经历了实战检验并不断完善,这种在挑战中凝聚的共识与力量,将成为兰州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
夜幕降临,中山铁桥上的灯光依然照亮黄河两岸,如同这座城市不屈的精神,兰州疫情防控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坚守;没有惊天动地,只有平凡伟大,在这片土地上,每个人都是战士,每个岗位都是战场,每一次配合都是贡献,金城兰州正在用行动诠释:疫情或许能暂时阻挡相聚的脚步,但永远无法阻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