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夏季,南京禄口机场暴发的新一轮新冠疫情,不仅牵动着大陆民众的心,也折射出两岸关系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当病毒跨越地理界限向周边地区扩散时,台湾地区亦未能置身事外,这一公共卫生事件超越了单纯的防疫议题,成为观察两岸互动模式的一面棱镜,既照见了政治博弈的阴影,也映出了血脉相连的温暖微光。
南京疫情初起时,其传播速度之快令人警觉,Delta变异毒株以禄口机场为枢纽,迅速向多个省份扩散,值得注意的是,与南京经济往来密切、人员流动频繁的长三角地区首当其冲,而一水之隔的台湾地区也随即拉响了防疫警报,两岸地理相邻、经贸依存度高,这种现实条件决定了任何一方的公共卫生危机都不可能完全隔绝于另一方,台湾防疫部门不得不紧急追踪与南京有关的入境人员,加强检疫措施,这一连锁反应印证了两岸事实上已形成的“风险共同体”关系。
疫情当前,本应是人类共同应对自然挑战的时刻,然而台湾当局的反应却掺杂了过多的政治计算,当大陆方面依照惯例通过两岸既有渠道通报疫情信息时,台当局并未表现出应有的合作姿态,反而试图利用疫情进行政治操作,淡化大陆抗疫努力的同时夸大自身防疫成效,这种将公共卫生政治化的做法,不仅违背了科学防疫的原则,更无视了两岸人民健康福祉的根本需求,历史多次证明,疫情不会因政治立场不同而选择性地传播,意识形态的屏障挡不住病毒的脚步。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两岸民间的温暖互动,在大陆疫情紧张之际,许多台湾同胞通过社交媒体表达关心与支持,分享防疫经验;而当台湾面临防疫物资短缺时,大陆民间组织和企业也纷纷表示愿意提供援助,这种跨越政治隔阂的民间情感交流,彰显了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深厚基础,证明了无论政治层面如何波动,血脉相连的民族情感始终是两岸关系最坚实的底色。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南京疫情与台湾的互动只是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中的一个缩影,在全球化时代,传染病防控没有孤岛,任何国家或地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两岸在疫情防控方面有着天然的合作需求:共享疫情信息、协调防控策略、联合科研攻关、共同保障供应链稳定等,两岸若能在公共卫生领域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不仅有利于保护两岸人民健康,也能为全球抗疫合作提供示范。
回顾2003年SARS疫情时期,两岸医疗卫生合作曾取得积极进展,建立了相当程度的互信,而今面对新冠疫情,本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却因政治因素而步履维艰,这不禁让人思考:当人类共同面对病毒这一“无形敌人”时,是否应当超越政治分歧,以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福祉为最高准则?
南京疫情终将过去,但它留下的思考不应随之消散,这场疫情再次提醒我们,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整体,无论是面对公共卫生危机还是其他挑战,合作共赢才是符合两岸人民根本利益的选择,当政治迷雾散去,留下的必将是两岸人民对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永恒追求。
疫情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两岸关系的现实困境,也映出了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唯有摒弃对立思维,建立互信机制,才能让两岸同胞在应对共同挑战时更加从容,让中华民族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更加坚韧,这不仅是对南京疫情的最佳回应,更是对两岸关系未来的深远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