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乌鲁木齐,秋风已带凉意,乌鲁木齐西站广场上,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正引导旅客有序排队,红外测温仪发出规律的滴答声,每个人的口罩上都有一双警惕而疲惫的眼睛,这座平日里喧嚣繁忙的交通枢纽,在疫情笼罩下呈现出一种克制的秩序感,成为观察新疆抗疫斗争的重要窗口。
乌鲁木齐西站作为新疆铁路网的重要节点,平日里日均发送旅客数以万计,疫情发生后,这里迅速转变为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车站管理团队在48小时内完成了防疫通道搭建、隔离区设置、消毒流程制定等系列工作。“我们必须在保障运输功能的同时,切断病毒传播途径”,西站防疫指挥部负责人表示,一系列精准防控措施背后,是无数次的方案推演和应急演练。
防疫工作不仅是技术执行,更是人性考验,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母亲因核酸报告过期被暂时留观,6岁的儿子哭闹不止,工作人员拿来自己的点心,蹲下身轻声安慰:“小朋友别怕,叔叔阿姨在这里陪你们”,这个简单举动化解了紧张气氛,也体现了防疫工作中的人文关怀,类似的故事每天都在西站发生——为老人开通绿色通道,帮助旅客解决手机操作难题,为滞留人员提供餐食……这些细微之处的温暖,凝聚成特殊时期最动人的风景。
数字技术成为西站防疫的强大助力,智能测温系统实现无接触快速筛查,大数据平台实时分析客流轨迹,自动化消毒设备不间断作业,但比技术更宝贵的是人的坚守,29岁的安检员阿依古丽连续工作40天,脸上被口罩勒出深深印痕;“95后”志愿者张磊每天搬运物资步行超过3万步,他们是无数西站防疫人员的缩影,用个人付出筑牢公共安全防线。
疫情像一面镜子,照出社会百态,有的旅客因行程受阻而焦虑抱怨,也有许多人留下感谢的纸条和礼物;个别人员逃避防疫检查,但更多人都自觉配合,这些复杂图景折射出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人性多元面向,西站通过设置心理疏导岗、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等方式,努力化解矛盾,凝聚防疫共识。
纵观全球疫情发展,交通枢纽始终是防控重点与难点,乌鲁木齐西站的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地方经验:精准防控与运输保障可以统筹兼顾,技术手段与人文关怀应当相辅相成,严格措施与柔性执行需要有机统一,这些经验不仅适用于疫情防控,也为未来应对各类公共危机提供了参考。
当列车缓缓驶出西站站台,旅客隔着车窗向工作人员挥手致意,这个瞬间定格了疫情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乌鲁木齐西站的故事告诉我们:疫情终会过去,但人们在危机中展现的勇气、智慧与关怀,将持久温暖这座城市的记忆,每一次对生命的守护,每一份平凡的坚守,都在书写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