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春,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席卷全国,天津成为首个正面迎战这一变异株的千万级人口大城市,1月8日,天津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迅速反应,于1月9日凌晨宣布全面加强管控,非必要不离津,1月11日,天津划定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实行分级管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全面封城”,而是采取精准分区管控策略。
天津的封控管理时间表呈现出精准化、科学化的特点,1月15日,天津宣布开展第四轮全员核酸检测,封控区实行“足不出户”政策,管控区则实行“人不出区”的管理措施,到1月20日,随着疫情得到初步控制,部分区域开始逐步解封,1月31日除夕当天,天津宣布全域低风险,标志着这轮疫情管控取得阶段性胜利,整个管控过程历时22天,期间完成了多轮全员核酸检测,最大程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运行的影响。
远在华东的南昌市也在2022年春季面临疫情考验,3月中旬,南昌市新建区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响应,3月17日,南昌宣布对新建区实施临时应急管控,全市其他区域加强社会面防控,与天津类似,南昌并未采取“一刀切”的全面封城,而是划定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实行差异化管控。
南昌最新防疫政策体现出更加精准化的特点,4月10日,南昌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调整部分区域管控措施,有序推进复工复产,4月25日,南昌宣布全域转为常态化疫情防控,但仍保留各类场所的扫码、测温等措施,值得一提的是,南昌在疫情期间建立了“菜篮子”产品应急保供机制,确保主城区生活物资供应充足,价格稳定。
两座城市的疫情应对策略虽有差异,但都体现出一些共同特点:一是采取分级分类管控而非简单粗暴的“全面封城”;二是强调核酸检测的关键作用,开展多轮全员筛查;三是注重保障民生需求,确保物资供应充足;四是逐步推进复工复产,平衡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
疫情管控对市民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天津封控期间,社区团购成为居民获取生活物资的重要渠道,线上教学再次成为主要教育方式,南昌则创新性地推出了“疫情防控应急通行证”制度,保障必要出行需求,两地都面临着类似的挑战:就医难问题突出,慢性病患者配药困难;小微企业经营压力增大;心理健康问题凸显,隔离期间焦虑情绪蔓延。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天津和南昌的疫情应对反映了中国疫情防控政策的演变,从2020年初武汉封城的全面封锁模式,逐步发展为更加精准、科学的差异化管控策略,这种转变既基于对病毒认识的深化,也考虑到经济社会运行的实际需求。
疫情下的城市治理面临多重考验,信息透明至关重要,两地政府都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和防控政策;基层治理能力受到挑战,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成为疫情防控的中坚力量;数字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健康码、行程卡等成为日常出行必备。
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城市防疫体系,这包括:完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增加医疗资源储备;建立更加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提高社会应对危机的组织能力;加强公众健康教育,培养健康生活习惯。
天津和南昌的疫情应对经验表明,疫情防控不是简单的“封”或“放”,而是需要科学决策、精准施策、全民参与的复杂系统工程,两座城市的实践证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能够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发展,病毒持续变异,我们不能有丝毫松懈,需要总结各地疫情防控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防控措施,提高应对能力,我们才能在抗击疫情的同时,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运行,迎接最终胜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