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麓,湟水河谷地,西宁这座高原古城正以科学精准的防控措施,构筑起一道守护240万市民健康的坚固防线,面对疫情反复的挑战,西宁将科学防控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在高原上书写了一份独具特色的抗疫答卷。
西宁的疫情防控体系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市疾控中心建立的多点触发监测预警机制,覆盖全市医疗机构、药店、学校等重点场所,实现疫情早期发现和快速响应,在城西区某小区出现疑似病例后,仅用4小时就完成封控、流调和第一轮核酸检测,展现出惊人的响应速度,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更为疫情防控装上“智慧大脑”,通过分析人员流动轨迹,精准划定风险区域,避免“一刀切”式封控带来的社会成本。
“分区分类、精准施策”成为西宁防控的鲜明特色,不同于简单化的管控模式,西宁根据疫情风险评估结果,将区域划分为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三级,采取差异化措施,封控区“足不出户、上门服务”,管控区“人不出区、错峰取物”,防范区则强化社会面管控,严格限制人员聚集,这种精细化管理既有效控制疫情传播,又最大限度减少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
核酸筛查是发现病毒隐匿传播的关键手段,西宁构建了“15分钟核酸采样圈”,在全市设置超过300个固定采样点和若干流动采样队,针对高原地域广阔、人口分布不均的特点,创新推出“移动采样车”服务,穿梭于偏远社区和乡村,确保检测服务全覆盖,在第四轮全员核酸检测中,西宁实现24小时内完成采样,36小时内出结果的高效率,为疫情研判提供及时依据。
民生保障是衡量防控成效的重要标尺,西宁建立“线上线下”联动保供体系,组织30余家重点商超与封控区社区结对,开展“无接触配送”服务,针对独居老人、孕产妇、重症患者等特殊群体,建立台账清单,安排专人对接需求,城中区设立的“爱心车队”,专门为急需就医的居民提供接送服务,已累计服务超过2000人次,诠释了疫情防控中的人文关怀。
沟通引导是凝聚抗疫合力的关键,西宁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坚持每日召开,及时透明发布疫情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官方新媒体平台开设“防疫答疑”专栏,针对谣言和不实信息第一时间辟谣澄清,社区干部通过微信群、大喇叭等渠道,用汉藏双语解读防控政策,确保信息传递无死角、无盲区。
经济社会运行与疫情防控的平衡考验治理智慧,西宁推出“一企一策”帮扶机制,为重点企业提供闭环生产指导,建立物流运输“绿色通道”,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纾困惠企政策中包括减免房租、延期缴税、金融支持等务实举措,助力市场主体渡过难关,这些措施使西宁在疫情期间保持经济社会基本稳定运行。
西宁的疫情防控是中国大城市应对疫情的一个缩影,既遵循科学规律,又体现人文温度;既坚决阻断传播链,又尽力减少对正常生活的影响,这种平衡之道背后,是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刻践行。
疫情尚未结束,防控不容松懈,西宁这座高原古城正在用科学和智慧筑牢防控网络,用温度和关怀守护百姓安康,在应对疫情大考中不断探索更高效、更精准、更富有人文关怀的防控之路,为全球高原城市疫情防控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西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