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东大门,古城西宁在疫情阴霾下依然保持着它的沉静与坚韧,在这座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原城市里,有一个24小时不眠的“大脑”——西宁疫情防控指挥部,它不仅是政策传达的枢纽,更是连接政府与市民的桥梁,在疫情防控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西宁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组织架构体现了现代应急管理的高度专业化,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组、流行病学调查组、核酸检测组、物资保障组、交通运输组、宣传舆情组等十余个专项工作组,形成了“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机制,这种科学分工使疫情防控实现了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操作的转变,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每项任务都有明确标准。
指挥部的日常工作节奏堪称“与时间赛跑”,每天清晨,各工作组负责人就开始汇总前一日疫情数据;上午召开形势研判会,分析最新疫情动态;下午部署具体防控措施;夜间还要进行总结复盘和政策调整,这种高强度的工作模式已经成为指挥部人员的常态,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这里没有白天黑夜的概念,只有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
科学决策是指挥部工作的核心要义,在面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时,指挥部没有简单照搬其他地区的做法,而是结合西宁高原气候特点、民族聚居区特色和城市基础设施状况,制定出了符合本地实际的分级分类管控方案,特别是在处理民族地区疫情防控时,指挥部充分考虑民族文化习俗,提供双语服务,安排清真饮食,彰显了民族地区疫情防控的人文关怀。
技术赋能让指挥部的防控工作如虎添翼,通过搭建“智慧防疫平台”,指挥部实现了疫情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能够精准绘制疫情传播链,快速锁定风险区域,这个平台整合了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社区管理等多部门数据,形成了“一张网”全覆盖的疫情防控数字系统,技术手段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防控效率,也减少了对市民生活的干扰。
物资保障组的工作堪称疫情防控的“后勤生命线”,在西宁静态管理期间,这个小组日夜不停地协调生活物资供应,确保粮油菜肉等基本生活物资不断档、不涨价,他们创新推出“蔬菜包”直供模式,组织流动售货车进入封闭小区,解决了最后100米的配送难题,这种既严格防控又保障民生的做法,赢得了市民的广泛认可。
宣传舆情组则扮演着信息桥梁的角色,他们及时发布权威疫情信息,解读防控政策,回应社会关切,打击谣言传播,通过多种语言、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传播,确保了疫情防控信息能够覆盖到所有群体,特别是老年人、少数民族和外籍人士等特殊人群。
指挥部的工作人员背后,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有连续三个月没回家的年轻妈妈,有带着降压药坚守岗位的老同志,有推迟婚期投入抗疫的90后情侣...他们用个人的牺牲换来了城市的安宁,这种奉献精神不仅体现了公务人员的责任担当,也展现了高原人民特有的坚韧品格。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西宁疫情防控指挥部也在不断调整工作重点,从应急响应向常态化精准防控转变,他们总结前期经验,完善应急预案,加强队伍建设,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风险做着充分准备。
西宁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实践告诉我们,疫情防控不仅是一场医疗卫生战役,更是一次城市治理能力的大考,它检验的是政府的反应速度、决策水平、执行能力和为民情怀,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西宁疫情防控指挥部以其科学防控的精度、人文关怀的温度和坚守岗位的态度,守护着高原古城的平安与健康,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城市抗疫的西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