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季,上海遭遇了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猛烈袭击,这座拥有25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与此同时,远在内陆的成都,虽然也面临疫情压力,却呈现出不同的防控态势,两座城市的抗疫实践,为我们理解超大城市疫情防控提供了宝贵样本。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人口密集、流动性高,疫情防控难度极大,疫情初期,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极强传染性让上海的精准防控策略遭遇挑战,随着感染人数攀升,上海不得不采取全域静态管理,这是自2020年武汉疫情以来中国最大规模的封控措施,期间,上海建立了方舱医院、开展了多轮全员核酸检测、组织了全国医疗队支援,展现了强大的应急动员能力,但同时,物资配送、就医需求等民生问题也凸显了超大城市封控管理的复杂性。
成都作为西部重要中心城市,人口超过2000万,同样面临疫情防控压力,2022年以来,成都经历了多轮疫情冲击,但总体上采取了更加精准的防控策略,成都借鉴了上海等城市的经验教训,建立了“15分钟核酸采样圈”,推行“防疫泡泡”管理模式,在保证疫情防控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成都的防控策略强调快速响应、精准划定风险区域、分级分类管理,避免了大规模长时间封控。
两座城市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策略选择上,更反映了各自的城市特点和定位,上海作为国际门户,对外交流频繁,输入风险更高;而成都是内陆枢纽,内部流动性大但外部输入风险相对较低,上海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其防控措施会产生全国性甚至全球性影响;成都则更多影响着西南地区的发展。
从市民体验来看,两座城市都经历了疫情防控带来的生活不便和心理压力,上海市民在长时间封控中展现了惊人的韧性和互助精神,社区团购、志愿者服务成为疫情中的亮色,成都市民则经历了多次短期管控,学会了与疫情共存的生活智慧,形成了“疫情来了就配合,疫情走了就生活”的从容态度。
两地的疫情防控都体现了中国“动态清零”政策的地方实践,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和创新,上海面对极端情况采取了极端措施,成都则更多尝试精准防控的可持续模式,这两种实践都为未来超大城市疫情防控积累了宝贵经验:既要准备应对最坏情况的应急预案,也要发展精准防控的常态机制。
疫情终将过去,但留下的思考值得珍视,超大城市需要建立更加健全的公共卫生体系,完善应急物资保障机制,提高数字治理能力,建设更有韧性的城市社区,上海和成都的抗疫经验表明,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防控模板,每个城市都需要根据自身特点找到平衡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佳路径。
两座城市的抗疫故事,共同书写了中国超大城市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探索历程,这些经验不仅属于上海和成都,也为全球特大城市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危机中,这些用巨大代价换来的智慧将帮助我们更好地守护城市安全和人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