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夏末,郑州在经历特大暴雨后不久,又面临新冠疫情的突袭,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当“郑州疫情期间开会”成为网络热搜词时,背后折射的远不止一场会议那么简单,而是一座城市在危机中的决策困境、官僚运作的明暗交错,以及普通人在这场疫情中的真实处境。
疫情期间的会议室内外,构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会议室里,决策者们面对着电子屏幕上的疫情数据图表,争论着防控区域的划分、核酸检测的方案、物资调配的优先级;会议室外的街道上,市民们排着长队等待检测,超市里出现短暂的抢购潮,医院急诊室外救护车鸣笛声此起彼伏,这种内外反差,成为疫情背景下城市管理的缩影。
郑州疫情期间的会议决策面临多重困境,信息不对称使决策者难以掌握全面准确的一线情况;时间压力下需要迅速做出影响数百万人生活的决定;资源分配难以均衡,每个选择都意味着某些群体将承担更多代价;还有公众期待与行政能力之间的落差,这些都让会议室里的每一次讨论和表决显得沉重而艰难。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期间的会议文化也悄然发生变化,线下会议减少,线上会议成为主流;决策过程被要求更加透明,会议纪要需要更详细地记录不同意见;责任追究机制被强化,每个签字同意的决策都可能成为事后问责的依据,这些变化既是对传统官僚体系的冲击,也是推动治理现代化的契机。
会议室内的决策最终需要由会议室外的普通人来承担后果,当某个小区被突然封控,当某条公交线路暂停运营,当医院就诊政策调整,这些会议决策直接转化为市民日常生活的剧变,一位郑州居民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纸通告,看不到的是那个决策过程的争论与权衡。”
疫情中的会议决策还暴露了科层制管理的固有缺陷,层级汇报导致信息失真,部门壁垒造成协调困难,责任分散使得无人愿意承担风险决策,这些问题在平常时期或许不明显,但在疫情这样的危机时刻被放大,直接影响防控效果和公众满意度。
值得思考的是,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决策机制?或许需要建立更扁平化的应急指挥体系,引入更多专家和一线工作人员参与决策,打造更高效的信息收集与反馈渠道,以及建立决策效果的快速评估与调整机制,郑州疫情中的经验教训,应当成为未来城市应急管理的宝贵财富。
郑州疫情期间的每一次会议,无论其结果如何,都代表着一种在极端困难下的尝试与努力,会议室里的人也是普通人,他们面临着信息不完全、时间紧迫、后果重大的艰难抉择,理想化的批评固然容易,但更值得做的是理解其中的系统性困境,并寻求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
当疫情过去,会议室里的争论可能会被遗忘,但那些决策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将长久留在城市记忆之中,或许真正的治理智慧,不仅在于如何开会决策,更在于如何听见会议室外的声音,让那些排队检测、居家隔离、等待就医的普通人,能够以某种方式参与决定自己命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