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晨光洒在郑州大学主校区的大门上,拖着行李箱的身影逐渐多了起来,经过数月的分别,这片熟悉的土地再次迎来了它的主人,2023年秋季学期学生返校工作于8月26日正式启动,按照“错区域、错层次、错时、错峰”的原则,近七万名郑大学子将分批返回校园,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空间移动,更是一场连接过去与未来、居家与校园、个人与集体的特殊仪式。
返校工作背后是一套精密运转的协同机制,校医院王医生告诉记者:“我们在每个校区门口都设立了核酸检测点,所有学生须持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入校,到校后第一时间进行‘落地检’。”学生处开发了“健康打卡”系统,提前14天收集学生的健康状况和行程信息,后勤集团更是对全部宿舍楼、教学楼进行了深度消杀,特别对电梯、卫生间等公共区域增加了消毒频次,这些措施共同构筑了校园的安全屏障,也让返校学子感受到了别样的安心。
从线上到线下的转换并非易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大三学生李同学坦言:“虽然网课期间学习没落下,但缺少了实验室的实操环节和同学们的即时交流,知识掌握得总不够扎实。”对此,教务处安排了为期两周的“过渡期”,通过小班辅导、实验补课等形式,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模式的平稳转换,文学院张教授认为:“这次特殊的经历让学生更加珍惜面对面教学的价值,那些课堂上即时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是虚拟空间无法替代的。”
校园生活的重启不仅是学习方式的回归,更是情感纽带的重新连接,柳园宿舍楼下,管理学院大二学生王同学与室友相拥而笑:“虽然暑假经常视频聊天,但终于能一起坐在宿舍里吃零食、聊心事了,这种感觉太好了!”食堂里,三五成群的学生边吃饭边热烈讨论;操场上,足球爱好者们已经开始组织新学期的第一场比赛;图书馆门前,学生们排着长队等待进入——这些日常场景的重现,标志着校园生活正在恢复往日的活力。
对于一些特殊学生群体,学校给予了格外关注,对于因疫情无法及时返校的学生,教务处继续提供线上同步课堂;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开通了临时困难补助申请通道;对于心理健康需要支持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提供24小时在线咨询服务,这些精细化措施体现了大学管理中人本主义的温度。
返校一周后,校园已然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清晨的眉湖畔重现诵读身影,教室里的师生互动热烈,实验室的灯光再次亮至深夜,这场大规模的返校行动,不仅展现了郑州大学高效的组织协调能力,更凸显了现代大学在应对公共危机时的制度韧性和人文关怀。
当最后一个返校学生完成报到手续,郑州大学的校园生活正式按下“重启键”,这场特殊的返校历程,将成为郑大学子大学生涯中难忘的一页,也为我们思考后疫情时代的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技术永远无法完全替代面对面教育的温度与深度,而人类对知识共享和情感交流的渴望,终将引领我们穿越任何困难,重返那个思想自由碰撞的美丽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