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城的秋日,本应是桂花飘香、书声琅琅的季节,然而疫情的不期而至,让这片聚集了数十万青年的知识殿堂,瞬间变成了一个特殊的“战场”,校门紧闭,课堂移至云端,宿舍成为主要活动区域——疫情下的广州高校,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青春突围。
当Delta变异毒株突袭广州之际,高校迅速成为疫情防控的重点场域,各大学府没有犹豫,在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机制,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纷纷实施封闭管理,教学活动全面转为线上,这种转变并非易事——一夜之间,教师们变身“主播”,学生们成为“网友”,教务系统在重压下升级扩容,据广州市教育局统计,疫情期间,广州高校共开设在线课程超过15万门次,参与在线学习的学生达百万人次。
真正的挑战远不止于此,最令人揪心的是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封闭环境下的焦虑感、与外界隔绝的孤独感、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如同无形的病毒在校园中蔓延,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电话响个不停,一周内接待的咨询量比平时增加了三倍。“很多学生是第一次远离家人面对疫情,他们的恐慌需要专业疏导。”心理咨询师李教授如是说。
但青春从不轻易认输,在广州高校的校园里,年轻人开始以自己的方式抗击疫情,华南农业大学的学生自发组建了“互助文档”,在线共享学习资源和心理支持;广州美术学院的学子用画笔记录疫情下的校园生活,创作出温暖人心的系列漫画;暨南大学的留学生用多种语言制作防疫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
这些年轻人的创新精神在科研领域同样闪光,面对疫情,广州高校的实验室加快了研究步伐,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连夜开展病毒溯源分析;中山大学医学院研发的新型检测技术将检测时间缩短了一半;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发出具有抗病毒功能的新材料,可用于公共区域的防护。
疫情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广州高校管理体系的应变能力与短板,有的学校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精准防控,如使用定位系统进行密接追踪;有的则暴露出了应急机制的不完善,如初期物资调配的混乱,这些经验教训正在被认真总结,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参考。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许多学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勇敢地走出校园,加入广州抗疫志愿者队伍,他们穿着防护服,在核酸检测点维持秩序,帮助老人扫码登记,搬运防疫物资,广州大学大三学生小张说:“这是我们成长的方式——在困难面前挺身而出。”
疫情终将过去,但它留给广州高校的思考却不会消失,它迫使高等教育重新审视线下与线上教学的关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加强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这些变化可能会深远影响未来大学的教育模式和管理理念。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广州高校里的年轻人或许错过了某些传统的大学体验,但他们获得了更多——责任、勇气、同理心和创新精神,这些品质将伴随他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力量。
花城的木棉花依旧绽放,珠江的潮水依旧奔流,疫情下的广州高校,正在书写一部关于青春、勇气与成长的非凡叙事,这里的每一个年轻人都在证明:即使面临再大的挑战,知识的光芒不会黯淡,青春的力量不会退缩,大学的精神不会隔离,这是一场无声的战争,也是一次集体的成长,更是一次向着光明的青春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