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夏季,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引发的一轮新冠疫情,再次将“德尔塔毒株”和“疫苗有效性”推至舆论中心,随着感染人数上升,公众不禁发问:面对传播力极强的变异病毒,疫苗是否仍然有效?本文将从科学数据、实际防控效果及公众认知等多个角度,探讨南京疫情中疫苗的真实作用。
南京疫情背景与疫苗覆盖情况
南京疫情始于2021年7月,由德尔塔(Delta)变异株引发,其传染性较原始毒株显著增强,短时间内扩散至多个省份,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暴发时,南京市已有相当比例的市民接种了新冠疫苗,据官方统计,截至2021年7月底,南京市全程接种率超过70%,部分人群已完成两剂次接种,主要使用的是灭活疫苗(如科兴、国药)。
突破性感染(即接种疫苗后仍被感染)病例的出现,引发了公众对疫苗有效性的质疑,有人甚至认为“疫苗无用”,这一观点是否成立?我们需要从科学角度进行分析。
疫苗的有效性:数据怎么说?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及多项国际研究,疫苗对德尔塔毒株的保护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预防感染、减轻重症和降低死亡率。
在预防感染方面,疫苗的效果确实有所下降,研究显示,面对德尔塔毒株,灭活疫苗的防感染有效率从针对原始毒株的70%~80%降至50%~60%,这意味着疫苗虽不能完全阻断传播,但仍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在防重症和防死亡方面,疫苗表现突出,南京市疫情数据显示,绝大多数重症和死亡病例未接种疫苗或未完成全程接种,相反,完成接种者即使感染,也多表现为轻症或无症状,恢复时间较短,广州市的一项研究指出,接种两剂灭活疫苗对德尔塔毒株的重症保护率超过90%。
疫苗的群体免疫作用也不容忽视,数学模型表明,当疫苗接种率达到较高水平时,病毒传播速度会明显减缓,南京疫情后期,随着接种率提升和防控措施加强,疫情得以较快控制,这其中疫苗功不可没。
为何会出现“疫苗无效”的误解?
公众的误解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对“有效”的期望偏差,二是信息传播中的简化叙述。
许多人希望疫苗能完全阻断感染,实现“零传播”,但事实上,疫苗的首要目标是防重症和死亡,而非绝对防止感染,病毒变异是常态,疫苗效果在不同毒株面前必然存在差异,媒体报道常聚焦于突破性感染案例,忽略了疫苗在整体人群中的保护效果,导致认知偏差。
疫苗的保护力还受个体差异、接种时间等因素影响,随着时间推移,抗体水平可能下降,需通过加强针提升免疫记忆,南京疫情中,一些病例接种疫苗较久,抗体浓度较低,这也提示我们需要动态看待疫苗保护力。
启示与展望:疫苗仍是关键手段
南京疫情再次证明,疫苗是应对疫情的重要工具,但非唯一工具,即使接种疫苗,仍需配合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对于变异毒株,疫苗研发也需不断迭代,例如开发针对变异株的加强针或多价疫苗。
从全球视角看,南京疫情的经验与其他国家一致,以色列、英国等国的数据同样显示,疫苗对德尔塔毒株的重症防护率较高,但防感染率下降,这进一步说明,疫苗的有效性是相对的,需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评估。
回到最初的问题:南京疫情中疫苗有效果吗?答案是肯定的,疫苗虽未能完全阻止病毒传播,但大幅降低了重症率和死亡率,为疫情防控赢得了时间和空间,面对疫情,我们应理性看待疫苗的作用,既不过度依赖,也不轻易否定,科学接种、综合防控,才是应对疫情的长久之策。
随着疫苗技术的进步和接种策略的优化,人类与病毒的斗争必将更具信心,而南京疫情,正是这一漫长旅程中的重要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