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热浪席卷江淮大地,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城市的宁静,当南京禄口机场疫情爆发后,毗邻的合肥迅速拉响警报,这座素有“江淮首郡”之称的城市,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如何在与南京人员往来密集的情况下,构筑起坚实的防疫屏障?合肥用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的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
合肥与南京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经济往来频繁,据不完全统计,每日往返两地的通勤人数超过万人,这为疫情传播带来了巨大风险,7月20日南京疫情发生后,合肥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在24小时内完成了对全市所有近期从南京返肥人员的摸排工作,这种迅速响应的背后,是合肥市建立的“大数据+网格化”精准防控体系,通过对交通枢纽、住宿登记、医疗机构等多源数据的实时分析,实现了对风险人员的快速识别和管控。
合肥的防疫措施展现了科学与精准并重的特点,全市设置了近百个免费核酸检测点,为有南京旅居史的市民提供便捷的检测服务,避免了“一刀切”的粗暴管控,而是根据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防控,对高风险区域来人实行集中隔离,对中风险区域来人实行居家观察,对一般区域来人则进行健康监测,这种分层分类的管控策略,既有效控制了疫情传播风险,又最大限度减少了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在疫苗接种方面,合肥早已布局,截至7月底,合肥市累计接种新冠疫苗超过1000万剂次,人群接种覆盖率超过80%,这为疫情防控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在机场、车站、医疗机构等重点场所工作人员,接种率达到了98%以上,高接种率不仅构建了免疫屏障,更减轻了疫情传播的严重程度,使得即使发生感染,也多为轻症或无症状病例。
合肥的疫情防控还体现了区域协同的特点,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合肥主动与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建立疫情信息共享和协同防控机制,每日互通疫情数据、共享流调信息、协调防控政策,形成了区域联防联控的强大合力,这种协同机制不仅提高了防控效率,也保障了必要的人员物资往来,维护了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疫情下的合肥,城市治理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从社区网格员逐户排查,到志愿者协助疫苗接种;从核酸检测点的有序运行,到防疫知识的广泛宣传,每个环节都体现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和人性化,特别是在保障居民生活方面,合肥建立了生活必需品应急保供机制,确保封控小区居民生活不受影响,展现了城市温度。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合肥成功抵御了南京疫情的冲击,没有出现大规模社区传播,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稳定,这场实战检验了合肥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证明了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的有效性,也为未来应对类似突发事件积累了宝贵经验。
合肥应对南京疫情的实践表明,在现代城市治理中,建立灵敏的应急响应机制、科学的决策体系、精准的防控措施和区域协同的联防联控网络至关重要,这不仅是对抗疫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全面检验,合肥交出的这份答卷,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我们最终战胜疫情增添了信心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