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天津市卫健委通报新增一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这是天津本轮疫情中的第三例死亡病例,该患者为87岁男性,未接种新冠肺炎疫苗,合并脑梗死、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基础疾病,经全力抢救无效不幸离世,这则简短通报背后,是一个生命的逝去,一个家庭的悲痛,也是一座超大城市与病毒抗争的艰难写照。
据官方通报,第三例死亡病例具有典型的高风险特征:高龄、未接种疫苗、多重基础疾病,医学专家指出,这三重因素叠加极大增加了新冠肺炎发展为重症及死亡的风险,全球数据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株虽然致病性相对减弱,但对老年人、尤其未接种疫苗的老年人群依然构成致命威胁,天津这起死亡病例再次验证了这一规律,也为全国其他地区的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警示。
与前两例死亡病例相比,第三例的出现时间点值得关注,天津本轮疫情始于9月底,至今已持续近两个月,期间经历了多轮核酸筛查和区域管控,死亡病例不是出现在疫情暴发初期,而是发生在防控工作已开展相当一段时间后,这表明疫情对脆弱人群的威胁具有持续性和滞后性,即使在社会面病例数总体下降的趋势下,医疗系统仍需保持高度警惕,特别是对老年患者的重点关注。
这起死亡病例折射出疫苗接种工作仍存在盲区,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全程接种率已超过86%,但仍有部分老年人因各种原因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有的担心基础疾病与疫苗冲突,有的因行动不便未能接种,有的则对疫苗安全性存有疑虑,这提示我们需要更精准的疫苗接种策略,如上门接种、专家答疑解惑等措施,最大限度消除接种障碍。
从更宏观视角看,第三例死亡病例的出现正处于国家优化调整防控措施的关键时期,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二十条”优化措施,要求更科学精准地开展防控工作,天津作为北方重要口岸城市,始终面临境外输入和本土传播的双重压力,在这种背景下,每一例死亡病例都不只是数字,而是提醒我们必须平衡好疫情防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信号。
天津的应对措施值得关注,疫情发生以来,天津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开展流调溯源、核酸筛查、风险区域划定等工作,同时增设定点医院和亚定点医院,确保医疗资源充足,针对老年患者,天津还建立了“绿色通道”和专家会诊机制,全力提高治愈率,这些措施体现了超大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能力与水平。
第三例死亡病例也应该引发我们对生命价值的更深层思考,在疫情防控中,我们既需要关注总体感染数字和死亡率,也不能忽视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故事,这位87岁老人的离世,提醒我们疫情防控最终目的是保护生命,特别是最脆弱群体的生命,这种人文关怀应当贯穿于防控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全过程。
展望未来,天津疫情第三例死亡病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需要进一步加强老年人等脆弱群体的防护工作;需要提高疫苗接种率,特别是老年人群的接种率;需要完善分级诊疗体系,避免医疗资源挤兑;需要在防控措施与正常生产生活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疫情尚未结束,战斗仍在继续,天津第三例死亡病例是一个悲痛的节点,也是重新审视和优化防控工作的契机,只有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体现出公共卫生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每一位逝去的生命都应当被铭记,每一次疫情的教训都应当被汲取,这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也是对生者最大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