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的屋脊,西藏自治区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文化传统闻名于世,在这片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广袤土地上,公共卫生服务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挑战,西藏自治区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西藏自治区疫情办”)自2020年成立以来,以其非凡的毅力和智慧,在这片高原上筑起了一道坚固的疫情防控屏障,成为守护370多万各族群众健康的坚强堡垒。
西藏自治区疫情办的工作面临诸多特殊挑战,这里地广人稀,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仅为全国的六十分之一,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许多偏远乡村距离最近的医疗机构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的车程,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不仅影响人体免疫力,也增加了医疗工作的难度,西藏是多民族聚居地区,语言文化差异显著,如何用藏语、汉语等多种语言有效传播防疫知识,成为疫情办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特殊因素叠加,使得西藏的疫情防控工作比平原地区复杂得多。
面对挑战,西藏疫情办展现出了惊人的组织能力和创新精神,他们建立了覆盖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的疫情防控网络,即使在最偏远的牧区,也有疫情防控专员负责,考虑到农牧民居住分散的特点,疫情办创新推出“马背上的防疫队”和“流动防疫车”,将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服务送到牧民家门口,在珠穆朗玛峰脚下,疫情办甚至设立了世界海拔最高的核酸检测点,确保登山者和当地居民的健康安全。
语言沟通是防疫的关键环节,疫情办组织编写了藏汉双语的防疫手册,制作了通俗易懂的图文宣传画,还利用当地传统的“格萨尔王”说唱形式,将防疫知识融入民族文化表演中,在阿里地区,疫情办工作人员学习基础藏语,与当地群众亲切交流;在那曲草原,防疫宣传通过村级广播用当地方言每天播放,这种尊重文化差异的工作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农牧民对防疫措施的接受度。
疫情防控不仅是医学挑战,也是物资保障的考验,西藏大部分物资需要从内地运输,疫情办提前谋划,建立了覆盖全区的医疗物资储备和配送体系,他们与交通运输部门合作,开辟绿色通道,确保防疫物资及时送达每一个乡镇,在冬季大雪封山前,疫情办会提前向偏远地区配送足量的医疗物资,做好应急储备,这种前瞻性的物资保障机制,为西藏疫情防控提供了坚实支撑。
疫情期间,西藏疫情办还承担着特殊使命——守护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他们制定了医疗废物专项处理方案,确保核酸检测产生的废弃物得到无害化处理,不让疫情防控影响雪域高原的绿水青山,在疫苗接种过程中,疫情办专门组织医疗队深入羌塘自然保护区,为野生动物保护员和偏远牧区群众接种疫苗,实现了疫情防控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西藏疫情办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合高原特点的疫情防控“西藏模式”,这套模式不仅有效抵御了多轮疫情冲击,还创造了连续300多天无本土病例的佳绩,更令人钦佩的是,在严格防控的同时,西藏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经济持续发展,202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超过7%,旅游产业有序恢复,各族群众生活平稳有序。
西藏自治区疫情办的工作远远超出了常规疫情防控的范畴,他们不仅是公共卫生危机的应对者,更是民族团结的促进者、边疆稳定的维护者和高原生态的保护者,在高原极端环境下,他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情服务群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他们的工作保障了各族群众健康安全,也为全国疫情防控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彰显了中国疫情防控体系的适应性和优越性。
西藏自治区疫情办的故事,是雪域高原上的一曲奉献者赞歌,在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他们继续坚守岗位,用责任和智慧守护着这片净土上的每一个生命,为世界屋脊构筑起一道看不见却无比坚固的健康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