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第五波疫情高峰期间,每日新增病例数字在新闻简报中跳动,社交媒体被快速检测阳性结果的照片刷屏,医院急诊室外蜿蜒着等待入院的长队,这些碎片化信息构成了大多数市民对疫情的认知拼图,然而在这片信息的海洋中,真实情况却如同被浓雾笼罩的维多利亚港,看似清晰可见却又难以捉摸,香港疫情信息的传播与接收,已然成为一场涉及公共卫生、政治考量、社会心理和媒体责任的复杂博弈。
香港疫情信息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多源性与不对称性,特区政府每日发布官方疫情数据,包括新增病例、死亡人数、疫苗接种率等基础统计;医疗机构提供床位占用率、等候时间等实时运营信息;同时民间组织通过自行收集的数据,补充呈现官方可能未及覆盖的疫情图景,这种多源头信息本应形成互补优势,却在实践中常常相互矛盾,导致公众陷入“该信谁”的困惑,疫情期间,曾出现官方统计与民间数据存在显著差异的情况,不仅削弱了信息的权威性,更引发了公众对信息透明度的质疑。
疫情信息的传播在香港特殊政治环境下呈现出双重困境,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需要保持高度开放和信息自由,以维持国际社会信心;作为中国特别行政区,又需与内地的防疫政策和信息发布机制相协调,这种平衡常常难以把握,导致信息发布时而谨慎保守,时而突然开放,使得公众难以形成稳定预期,部分外媒对香港疫情的报道往往强调“清零政策”的代价,而内地媒体则多突出中央支援和特区努力,这种叙事差异进一步加深了信息接收的复杂性。
香港社会结构的特点也使疫情信息传播呈现鲜明阶层差异,精英阶层可通过私人医疗渠道获取优质信息和资源,中产阶层依赖社交媒体和新闻应用,而基层市民尤其是长者群体,则往往成为信息孤岛中的“困守者”,数字鸿沟在这一时期尤为凸显——当疫苗预约、疫情风险提示、防疫政策更新主要通过网络渠道发布时,不熟悉智能设备的群体实际上被排除在关键信息循环之外,这种信息获取的不平等,直接导致了防疫效果的社会阶层差异。
假信息与污名化成为香港疫情信息生态的显著特征,疫情期间,Whats等社交平台上流传着各种“偏方疗法”、“疫苗致命论”、“病毒阴谋论”,这些信息的传播速度往往快于官方澄清,疫情信息被部分人政治化工具化,不同立场团体各取所需地解读数据,或是将疫情责任归咎于特定群体,这种信息环境不仅阻碍了有效防疫,更加深了社会裂痕,使公共卫生问题异化为身份政治之争。
面对这些挑战,香港各界正在探索建立更加健全的疫情信息机制,有学者建议成立独立疫情数据平台,整合官方与民间数据资源,提供多维度、可交互的疫情可视化分析;媒体尝试开发更接地气的信息产品,如针对长者的语音疫情简报、多种语言的防疫指南等;社区组织则建立起邻里信息互助网络,弥补数字鸿沟造成的信息断层,这些努力虽尚未形成系统解决方案,但至少指明了方向:疫情信息不应只是冷冰冰的数字公告,而应成为连接政府与市民、专业与大众的桥梁。
香港的疫情信息困境启示我们,在后真相时代,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不仅是一场医学战“疫”,更是一场信息战“疫”,真实、透明、及时、易懂的疫情信息,与疫苗、药物一样是抗击疫情的重要武器,当香港逐渐走出疫情阴霾,如何构建更具韧性、更包容、更科学的信息生态系统,应当成为这座城市反思与重建的核心议题之一,因为在这场全球大流行中,我们不仅需要保护身体健康,更需要维护社会的信息健康——这是现代城市应对危机能力的真正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