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的一个凌晨,香港大学病毒学家管轶带领团队匆匆穿过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的刺鼻气味,市场已被紧急关闭,但那种不寻常的寂静令人窒息,几天后,这位曾经历过SARS疫情的专家向世界发出警示:"这场疫情规模至少是SARS的十倍起跳。"这句话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国际社会激起千层浪花,正是通过这些香港科学家的勇敢发声,全球开始真正意识到一场世纪大流行的逼近。
当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初现时,信息流动并不顺畅,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香港专家凭借其特殊地位与专业优势,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香港作为国际枢纽,既与中国内地保持密切联系,又与国际社会无缝对接;既理解内地的体制运作,又恪守国际科学标准,这种双重属性使得香港科学家成为疫情信息的关键验证者和传播者,袁国勇、管轶等专家不仅具备世界级的科研能力,还拥有SARS战役的实战经验,他们的预警因此具有特殊分量。
这些香港科学家的贡献体现在三个关键维度,首先是在病毒确认上的科学严谨性,香港大学团队最早分离出新冠病毒并快速开发检测方法,为全球检测提供了技术基础,其次是在风险评估上的直言不讳,面对初期疫情规模争议,他们基于科学数据坚持自己的判断,为国际社会敲响警钟,第三是在信息桥梁上的不可替代性,他们以中英双语向不同世界传递信息,既向国际期刊提交关键论文,也向香港公众提供防疫指导,实现了科学知识的多向流动。
这条传播真相的道路布满荆棘,香港专家们身处多方压力的夹缝中——既要面对可能的外部压力,又要承受部分网民的情绪化指责,管轶在发出预警后一度成为网络舆论的攻击目标,被贴上各种标签,但科学家的专业精神使他们顶住压力,坚持用数据和事实说话,他们深知,在公共卫生危机中,真相可能会被短期误解,但长期必然是拯救生命的利器。
回顾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应对,香港专家的贡献如何评价?历史已经给出初步答案——他们的预警虽然初期未被充分重视,但最终被证明具有前瞻性;他们的科学工作为疫苗和药物研发奠定了基础;他们的国际沟通为全球合作搭建了桥梁,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反思报告中,早期独立科学评估的价值被反复强调,这间接肯定了香港科学家群体的贡献。
当今世界面临气候变化、新型病原体等全球性威胁,信息透明与科学合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香港专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危机时刻,我们需要更多跨越边界的科学对话,更需要尊重专业精神与言论自由的社会环境,只有当科学家能够无所畏惧地分享知识时,人类才能真正团结应对共同挑战。
正如《自然》杂志在社论中所说:"在疫情中,科学信息应该流动而非被封存。"那些在关键时刻勇于发声的香港专家,不仅是病毒的追猎者,更是真相的守护者,他们提醒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科学精神与言论自由并非抽象概念,而是保护人类健康的最坚实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