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的冬日寒风凛冽,大学校园里却异常寂静,教室内不再有往日的喧闹,宿舍楼下的行李箱排成了沉默的阵列,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反弹,这座城市的多所高校相继发出通知:“全体学生非必要不离校”,一时间,回家的路被切断,千万名大学生的寒假计划成为泡影,他们被迫在异乡的校园里,迎接一个前所未有的冬天。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防疫措施,而是一场牵动无数家庭的情感考验,社交媒体上,#石家庄疫情大学生不能回家#的话题迅速升温,阅读量突破千万,有学生在微博上写道:“已经一年没见到爸妈了,本来买了后天的车票,现在只能退票。”这条状态下面,是数百条同样遭遇的留言,构成了疫情时代大学生群体的集体叙事。
石家庄作为华北地区重要的高等教育集聚地,拥有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等数十所高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受疫情影响不能返乡的大学生人数超过10万,各高校纷纷出台应对措施:延长图书馆开放时间、组织线上文娱活动、提供免费心理咨询服务,河北经贸大学甚至推出了“暖心套餐”,为留校学生准备了一系列春节特别活动,试图缓解学生的思乡之情。
“刚开始知道不能回家的时候,整个人都崩溃了。”河北医科大学大三学生小张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但学校老师很快来找我们谈话,辅导员还组织了线上联欢会,现在虽然想家,但也能理解这是为了防控大局。”这种从抗拒到理解的心理转变,在许多留校学生中普遍存在。
疫情下的校园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样态,线上教学再次成为主流,食堂实行分时就餐,宿舍楼每天进行两次体温检测,学生们的创造力被激发:有的宿舍自发组织读书会,有的创建了“留守学生互助群”,还有的利用这段时间备考研究生或学习新技能,石家庄学院艺术系的学生甚至发起了一场“阳台音乐会”,用音乐连接被隔离的各个宿舍楼。
家长们的担忧与支持同样构成这个特殊时期的温暖注脚。“每天都要和孩子视频,看到她在学校平安就放心了。”一位来自唐山的家长表示,“虽然想念孩子,但我们理解也支持学校的决定,这既是为了孩子的安全,也是为了全国疫情防控的大局。”
专家指出,这次石家庄疫情中的高校防疫措施,反映了中国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者李教授认为:“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寒假返乡可能造成疫情扩散,限制流动是切断传播链的必要举措,各高校对留校学生的人文关怀也体现了教育的温度。”
在这个特殊的冬天,石家庄的大学生们正在经历一场成长必修课,他们学习着如何在困境中调整心态,如何承担起社会责任,如何在一个受限的环境中创造丰富的生活,也许很多年后,当他们回顾这个不能回家的冬天,会发现这段经历赋予他们的坚韧与理解,远比一个顺利的假期更加珍贵。
疫情终将过去,春天必将到来,而那些被封存在校园里的冬日记忆,将成为一代人共同的成长印记,见证着特殊时期中国青年的担当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