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冠疫苗叫什么名字来着?”这个问题背后,承载的是一段特殊时期的集体记忆,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疫苗研发成为各国科学界的竞技场,在这场科研攻坚战中,中国首款获批上市的疫苗由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它的名字是——“众爱可维”(COVID-19 Vaccine (Vero Cell), Inactivated),尽管人们常简称为“武汉疫苗”或“武汉生物疫苗”,但其正式名称“众爱可维”却蕴含着“众志成城、爱与守护”的深刻寓意。
从命名看使命:“众爱可维”的由来
“众爱可维”的命名体现了中国疫苗研发的理念与价值观。“众”代表众志成城,凝聚社会合力;“爱”象征科学与人文关怀的结合;“可维”则指向疫苗的防护功能——维护健康、维系生活正常化,这一名称不仅易于记忆,更传递了团结抗疫的精神内核,值得注意的是,该疫苗的国际通用名称为“COVID-19 Vaccine (Vero Cell), Inactivated”,表明其采用灭活技术路线,通过培养病毒并灭活其活性后制备而成。
研发背景:疫情中心的科技突围
武汉作为疫情最早暴发的城市,同时也是疫苗研发的重镇,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依托长期积累的病毒学研究基础,在2020年初迅速启动疫苗研发项目,与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并行开发的灭活疫苗共同构成国药集团的双保险策略,2020年12月30日,“众爱可维”正式获批附条件上市,成为中国首批提供全民免疫屏障的关键工具之一。
技术路线与安全性:灭活疫苗的经典之路
“众爱可维”采用灭活疫苗技术,这是一种成熟传统的疫苗制备方式,通过将新冠病毒毒株在Vero细胞中培养增殖,经β-丙内酯灭活后保留其抗原性,最终添加佐剂提高免疫效果,该技术路线的优势在于安全性高、稳定性强,易于规模化生产,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其有效率达72.51%,对中重症保护效果尤为显著,尽管后期 mRNA疫苗等新技术引发关注,但灭活疫苗的低温存储要求(2-8℃)更适合发展中国家推广,成为全球疫苗公平分配的重要一环。
全球贡献:从武汉到世界
截至2022年底,“众爱可维”已在全球10余个国家获批使用,包括阿联酋、秘鲁、摩洛哥等国家,供应量超亿剂,它不仅是中国的抗疫利器,更通过COVAX等国际机制助力全球抗疫,尤其值得铭记的是,2021年该疫苗成为首批对外援助的疫苗之一,践行了中国“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承诺,在东南亚、非洲等地区,“众爱可维”因易于储存的特性成为偏远地区的首选,弥补了冷链基础设施的不足。
争议与讨论:科学视角下的理性看待
任何疫苗都可能面临争议。“众爱可维”曾因变异株防护效果、抗体持久性等问题受到讨论,但科学研究表明,灭活疫苗在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方面始终表现稳定,2022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研究显示,接种灭活疫苗后采用m疫苗序贯加强,可显著提升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保护效果,这些讨论恰恰反映了科学界对疫苗效能的持续优化,而非对技术路线的否定。
超越名称:公共卫生事件的启示
“武汉新冠疫苗叫什么名字”这一问题,折射出公众对科学产品的记忆特点——往往更关注功效而非名称本身。“众爱可维”与北京生物“众康可维”、科兴“克尔来福”等疫苗共同构成了中国多元疫苗策略,这种多技术路线并行的模式,不仅分散了研发风险,更为不同人群提供了选择空间。
回顾这段历史,疫苗名称或许会被逐渐淡忘,但其代表的科学精神与集体努力不应被遗忘,从武汉封城到疫苗上市,中国用不到一年时间完成了从病毒发现到疫苗提供的全过程,创造了公共卫生史上的奇迹,当我们脱口而出“武汉疫苗”时,实际上是在致敬一个城市、一群科学家和一个国家的坚韧与创新。
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所言:“疫苗是结束疫情的关键工具,但不是唯一工具。”“众爱可维”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生物学效用,更在于它提醒人类:面对全球性危机,科学合作与人文关怀才是真正的“可维”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