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脆弱的生态系统,面对新冠疫情时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防控策略,这片世界屋脊不仅承载着壮丽的自然风光,更在疫情大考中书写着一部融合科学防控、文化尊重与民生关怀的抗疫史诗,西藏的疫情防控要求,既遵循国家统一部署,又充分考虑了高原特殊性和民族文化特点,形成了一套具有“西藏特色”的防控体系。
西藏疫情防控的首要特点是科学精准与高原适应性相结合,基于高原氧气稀薄、医疗资源相对有限的现实,自治区采取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策略,但执行层面更加注重精准化,在拉萨、林芝等主要城市,防控措施与内地保持同步,而在偏远的农牧区,则采取更为灵活的防控方式,自治区卫健委特别制定了高原地区新冠肺炎诊疗藏西医结合方案,充分发挥藏医药在预防和康复阶段的独特作用,这是全国疫情防控中独具特色的医疗实践。
疫情防控中的文化敏感性令人称道,西藏在推行防控措施时,充分尊重当地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在实施寺庙疫情防控时,采取了一系列特殊安排:减少而非取消宗教活动,提供防疫物资的同时保留宗教仪式的基本要素,将防控要求翻译成藏文并通过寺院管理人员进行解释,这种文化尊重使防控工作获得了僧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展现了疫情防控中的人文温度。
民生保障措施体现高原特色,考虑到西藏地广人稀、物流成本高的特点,自治区建立了特殊的物资保障体系,在疫情期间确保偏远地区粮食、燃料和基本医疗物资的供应,对于以旅游业为重要产业的西藏而言,防控措施还特别关注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帮扶,通过培训补贴、贷款延期等方式缓解疫情对生计的冲击,教育部门针对农牧区网络覆盖不足的现实,开发了通过电视和广播进行的远程教学项目,确保疫情期间学生的学习不间断。
数字化防控在高原落地生根,西藏虽然地处偏远,但疫情防控中的科技应用并不落后。“藏易通”健康码系统的推出,实现了与全国健康码数据的互联互通,针对部分农牧民不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创新性地采用了身份证登记和纸质健康码并行的方式,确保疫情防控不留死角,这些措施既保证了防控的有效性,又兼顾了特殊群体的需求。
边境防控构筑铜墙铁壁,西藏作为我国西南边陲,边境线长达4000多公里,外防输入压力巨大,自治区建立了“一线堵、二线查、三线控”的边境防控体系,整合边防部队、移民管理部门和当地群众力量,形成群防群控的坚固防线,与邻国建立疫情信息通报机制,展现了负责任地区的形象。
西藏自治区的疫情防控要求,是国家整体防控战略与地方特殊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它既体现了科学防控的普遍原则,又融入了民族文化的地方智慧;既坚持了疫情防控的刚性要求,又保持了保障民生的柔性温度,在这场疫情大考中,西藏不仅守护了高原百姓的健康安全,更为全球高原地区的疫情防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西藏方案”,这份方案的核心价值在于:疫情防控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治理艺术,需要在原则性与灵活性之间、在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