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站入口处,穿着白色防护服的工作人员逐一查验旅客的48小时核酸证明和山西健康码,队伍缓慢而有序地移动着,张先生提着行李箱,手机里存着社区开具的离京证明、单位工作函和山西老家的接收证明——这是他春节后返晋务工必须准备的“通关文牒”,这条连接首都与三晋大地的交通走廊,已成为观察中国省际疫情精准管控的独特窗口。
京晋两地的人员往来密切程度超乎想象,据统计,每年约有数百万人次在两省市间流动,既有山西输往北京的劳务大军,也有北京前往山西的能源、科技工作者,当疫情反复,这条人流通道便成为防疫重点,北京市疾控中心与山西省卫健委联合建立的“联防联控机制”开始高效运转,两地卫生码互认、核酸检测结果共享、风险区域协同划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跨省防疫体系。
“点对点闭环运输”成为京晋疫情管控的创新举措,山西某县驻京办事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组织大巴车队,将务工人员从北京直接送达家乡,途中严格实行防疫管理,“既保障了人员返乡需求,又最大程度降低了传播风险”,这种精准管控模式避免了简单化的一刀切,彰显了防疫政策的人文关怀。
政策执行中的个体故事更令人动容,在京从事家政服务的王阿姨回忆道:“去年春节前,我差点回不了家,后来社区帮忙协调,做了核酸,安排了专车,终于在大年三十晚上吃到家里的饺子。”她的微笑背后,是无数基层工作者昼夜不停的协调与付出,山西某社区网格员小张每天工作16小时,核对返乡人员信息,组织居家监测,他说:“我们多打一个电话,多跑一趟腿,疫情防控就多一分保障。”
疫情防控不仅考验治理能力,更折射价值选择,京晋两地在管控过程中始终努力寻找平衡点——既不是放任自流的“躺平”,也不是简单粗暴的“切断”,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指出:“这种精准化、差异化的跨省管控模式,体现了中国疫情防控从应急性超常规防控向常态化精准防控的转变。”
科技的赋能使管控更加精准,京晋两地推广使用的“行程码”、“健康码”互认系统,实时共享风险地区数据,让跨省流动人员不再面临“一码归一码”的困境,山西某软件开发公司负责人表示:“我们为疫情防控定制开发的数据交换系统,确保了两地信息同步又保护个人隐私。”
疫情管控带来的不便是暂时的,但其中蕴含的治理智慧却是长久的,京晋两地探索出的“联防联控”机制,不仅适用于疫情防控,也为未来区域协同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专家认为:“这种基于数据共享、规则共建、责任共担的跨区域协作模式,将深刻影响未来的区域治理格局。”
从北京到山西的疫情管控,展现的不仅是一套防疫措施,更是一种治理理念——在防范风险的同时保障民生,在统一规则下兼顾地方特色,在严格管控中注入人文关怀,这条跨越太行山的防疫通道,已经成为观察中国疫情防控策略的一个微观窗口,透过它,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如何控制病毒传播,更是一个大国在应对公共危机时的治理智慧与温度。
当疫情终将过去,这些探索与实践不会消失,它们将转化为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宝贵财富,为未来应对各种公共危机积累经验,京晋两地间的疫情管控故事,终将成为中国公共卫生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