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冬末的济南,护城河畔的垂柳尚未吐绿,老街巷里的餐馆却已悄然复苏,明湖路上那家老鲁菜馆内,六位久未见面的老友围坐一桌,桌上的糖醋鲤鱼还冒着热气,但每个人的脸上都多了一层口罩留下的压痕,这是疫情三年来他们的首次聚餐,空气中飘散的不只是菜香,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消毒水气息。
疫情改变了济南人延续千年的聚餐文化,曾几何时,济南的餐馆里人声鼎沸,觥筹交错间尽是“感情深,一口闷”的热闹,而如今,公筷公勺成了每桌标配,服务人员戴着面罩和手套,菜单上的二维码取代了纸质传递,预定制、分餐制、隔座制,这些新规则重新定义了这座城市的聚餐方式,芙蓉街的小吃摊位前,人们自觉保持着一米距离,曾经摩肩接踵的热闹景象,被有序的排队所取代。
物理距离的扩大并未削弱情感的联结,在济南的社区里,一种新的聚餐文化正在兴起,邻居们通过微信群组织“阳台聚餐”,各家在自家阳台摆上饭菜,隔空举杯致意;年轻人发起“视频云聚餐”,通过屏幕分享各自的家常菜;甚至有餐馆推出“外卖团圆宴”,将精心包装的年菜送至顾客家中,这些创新形式在特殊时期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疫情防控的背景下,济南的餐饮业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历下区的多家老字号率先推出“厨师上门”服务,经过严格核酸检测的厨师团队,带着食材和工具到客户家中现场烹制;大型酒店开发了“隔离用餐系统”,通过智能传送带实现无接触上菜;街头小店则创新推出“一人食”套餐,用精致的隔断营造安全又温馨的用餐环境,这些创新不仅保障了餐饮业的生存,更重塑了行业的服务模式。
聚餐方式的变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文化反思,越来越多济南人开始重新审视“合餐制”的卫生隐患,思考传统聚餐文化中需要改进之处,人们也更加珍惜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当一次普通的聚餐需要经过健康码查验、体温检测、行程追踪等多重程序时,人们反而更深刻地体会到相聚的珍贵,这种珍惜之情,让每次聚会都充满了特别的仪式感。
疫情终将过去,但某些改变可能会永久留存,也许未来的济南餐馆会保留分餐制的选项,也许视频聚餐会成为家人朋友间的常态,也许公筷公勺将成为永久的餐桌标配,这些变化不仅是防疫的需要,更是饮食文明进步的体现。
夜幕降临,明湖路老菜馆里的老友们终于摘下了口罩,举杯相庆,虽然座位间保持着距离,但心与心的距离却从未如此贴近,疫情让济南人懂得了:聚餐的真正意义不在于食物的丰盛,也不在于距离的远近,而在于那份渴望相聚的心,正如一位食客所说:“口罩遮住了我们的笑容,却遮不住眼中的喜悦;公筷分开了我们的餐具,却分不开彼此的情谊。”
在这个特殊时期,济南的聚餐文化正在经历一场涅槃重生,餐桌上的距离,丈量出的是对生命的尊重;而餐桌上的温情,则彰显了人类情感的韧性,当疫情的阴霾最终散去,济南人依然会在趵突泉边欢聚,在大明湖畔畅饮,只是那份对相聚的珍重,将永远烙印在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