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春天,沈阳的桃花依旧如期绽放,但中山公园里少了往日的喧闹,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座有着“东方鲁尔”之称的城市陷入了短暂的寂静,街道上零星的行人都戴着口罩,保持着默契的社交距离,商铺的卷帘门半开半闭,这座城市正在经历又一场严峻的考验。
作为辽宁省的省会,沈阳在此次疫情中首当其冲,这座拥有九百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既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核心区域,疫情来袭时,沈阳展现出了老工业城市特有的组织力和执行力,在48小时内完成全市范围的第一轮核酸检测,72小时内建成方舱医院,这些数字背后,是整座城市抗疫的决心与效率。
铁西区的工人村里,老工人们自发组织起巡逻队。“咱们这儿都是老邻居,谁家有什么困难,一眼就能看出来。”65岁的退休钳工王师傅戴着红袖章,每天在楼道里消毒,这种自发式的社区互助网络,正是沈阳这座老工业城市特有的温情,当疫情导致部分居民生活物资采购困难时,邻里之间的互助微信群成了最及时的补给线。“需要蔬菜的说一声”“我家有多余的降压药”...这些简单的话语温暖着疫情中的城市。
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不容小觑,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商贸中心,五爱市场、南塔鞋城等大型批发市场曾一度关闭,但沈阳的企业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华晨宝马、北方重工等大型企业实行闭环生产,工人们吃住在工厂,保证重点订单的交付,数字经济迎来爆发式增长,本地电商平台的订单量同比增长了300%,许多传统商户一夜之间学会了直播带货。
在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故事令人动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护士长孙梅已经连续20天没有回家,每天只能在休息室里通过视频看看三岁的女儿。“妈妈打败病毒就回家”,这句话成了母女之间的约定,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海关检疫人员全天候值守,严防输入病例,他们的防护服上不仅写着名字,还画着热干面、炸酱面等各地美食,“等疫情结束,我们要吃遍全国”成了这些年轻人之间的玩笑与约定。
疫情也改变了沈阳人的生活方式,浑河岸边的健身爱好者们发明了“口罩舞”,在保持距离的同时坚持锻炼;故宫博物院推出了“云游盛京”线上直播,让隔离在家的人们能够欣赏历史文化;中小学教师变身主播,通过屏幕继续传道授业,这些变化背后,是沈阳人面对困境时的乐观与创造力。
随着防控措施见效,沈阳正在逐步恢复往日的生机,中街步行街上重新出现了排队购买中街大果的人群,西塔街的朝鲜族餐馆开始提供外卖服务,奥体中心的灯光再次点亮,这座经历了无数风雨的城市明白,疫情终将过去,而生活永远继续。
疫情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城市治理的短板,也映照了人间真情,在沈阳这座英雄城市里,每个普通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这场战斗,老工业基地的坚韧与东北人的豪爽热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抗疫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帮助沈阳渡过难关,也为后续的振兴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桃花依旧笑春风,疫情终将被战胜,当沈阳故宫的红墙再次迎来如织的游人,当工业博物馆的机器再次轰鸣,人们会记得这段特殊岁月里的坚守与温情,记得每一个为这座城市付出过的普通人,这才是沈阳——永远不屈,永远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