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各地防疫政策与应对表现屡屡成为舆论焦点,沈阳因疫情防控中的一些措施引发争议,甚至招致不少批评,被“骂”背后,并非市民不配合或刻意指责,而是对科学、精准、高效防疫的深切期待。
沈阳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人口密集且流动性大,防疫压力一直不小,在本轮疫情中,部分市民反映,防控措施存在“一刀切”、信息发布不及时、基层执行僵化等问题,有居民抱怨个别小区封控时间过长、生活物资配送不畅,还有人对核酸检测组织效率低下表示不满,这些声音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传播,逐渐汇聚成对防疫工作的批评浪潮。
批评并不全然是负面情绪的宣泄,市民的“骂声”中包含着对公共治理的合理监督与更高要求,疫情进入第三年,人们对防疫的认知逐渐深化,不再满足于简单粗放的管控,而是希望看到更具针对性、更少扰民的防控方式,尤其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如何平衡防疫与民生、防疫与发展,成为衡量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
沈阳的情况也折射出全国许多城市面临的共同挑战,防疫是一场持久战,地方政府既要严防死守,避免疫情扩散,也要最大限度减少对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这要求防控措施必须不断优化,实现动态调整,而从舆论反馈来看,公众的耐心正在被过度防控的副作用消耗,批评的本质是呼吁更精细、更透明的防疫策略。
值得肯定的是,沈阳相关部门也注意到这些声音,并开始调整和优化措施,加强物资保供、优化核酸筛查点布局、更及时地发布疫情信息等,这种回应本身表明,公众监督正在发挥积极作用,防疫不仅是政府的事情,更需要社会共同参与,市民的批评与建议,恰恰是构建韧性防疫体系的重要资源。
疫情之下,没有完美的方案,只有不断完善的努力,沈阳被“骂”,并不意味着防疫工作一无是处,而是提醒决策者:防疫政策需要更多温度与精度,未来的防控应更注重倾听民声、更注重科学依据、更注重灵活应变,唯有如此,才能在守住健康防线的同时,也赢得人民的理解与支持。
疫情终将过去,但公共治理的进步却会持续,今天的“骂声”,或许正是明天改进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