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盛夏,南京禄口机场疫情暴发后,一道离宁通知在基层执行中演变为必须持有“48小时内三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荒诞要求,医务工作者苦笑计算:即使立即检测且每次零等待,理论上也需要至少36小时完成——这意味着任何试图离开南京的人都将陷入无法满足条件的数字迷宫,这并非孤例:从某小区擅自将居家监测升级为全单元封闭管理,到某些单位自行要求提供“14+7”之外的额外隔离证明,“层层加码”已成为中国疫情防控中挥之不去的幽灵。
南京疫情中的加码现象揭示出深层的行政逻辑异化,当“严防死守”的政治要求经过科层体系的逐级传导后,基层往往通过超额完成任务来展现政治忠诚,这种“宁左勿右”的防御性策略,本质上是对问责风险的过度规避——没有人因过度防疫被问责,却有人因防控疏失被处分,理性官僚会选择将管控标准提高到远超必要水平的“安全区间”,形成一种异化的“免责主义”行政文化。
数字化治理技术在此过程中扮演了矛盾角色,健康码、行程码本应是精准防控的工具,却在某些执行环节异化为数字牢笼,当某个行政区域被整体标记为高风险时,区域内不同风险等级的小区、个人全部被等同视之,技术原本承诺的精准性,在行政便利的考量下让位于“一刀切”的管理惯性,更令人忧虑的是,某些地区的防疫政策通过手机基站定位实现自动赋码,公民在毫无申诉渠道的情况下瞬间失去行动自由,技术中性面具下隐藏着权力任性的危险倾向。
“层层加码”现象折射出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塔西佗陷阱”,当民众发现防疫政策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段存在任意性时,对政策的信任度将逐步侵蚀,南京疫情期间,有市民记录下不同街道对同一市政策的不同解释版本,甚至出现相邻小区管控措施天差地别的怪象,这种规则不确定性的持续积累,不仅削弱防控效果,更可能引发民众的抵触情绪——当规则失去可预期性时,合作将让位于投机。
破解“层层加码”困境需要制度性革新,首先应当建立防疫政策的合法性审查机制,任何超出上级要求的管控措施都必须提供科学依据和法律授权,其次需完善问责与容错并存的机制设计,既要惩戒防控不力者,也要制止过度防疫者,最重要的是推进精准治理能力建设,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而非简单化的地理封锁。
南京的教训提醒我们,疫情防控不仅是科学与病毒的战争,更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压力测试,当某个社区要求返乡人员提供不切实际的证明文件时,当某个火车站擅自扩大风险地区认定范围时,这些看似“负责”的加码行为,实际上暴露了治理体系中的深层缺陷,真正的防疫智慧不在于构筑最高的壁垒,而在于建立最灵敏的响应机制;不在于展示最严厉的姿态,而在于实现最精准的风险控制。
在抗击疫情这场持久战中,我们需要警惕以防疫为名的权力自我膨胀,每一次不必要的加码,都是对行政资源的浪费,对民众信任的消耗,对社会活力的抑制,南京疫情中的层层加码现象,应该成为推动公共卫生危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契机——唯有在科学、法治与尊重个体权利的平衡中,我们才能构建真正具有韧性的疫情防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