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中旬,新疆伊犁州突发疫情,几乎同一时间,南京禄口机场疫情传播链延伸至多个省份,两地疫情的出现,再次绷紧了中国疫情防控的神经,新疆地广人稀,南京人口密集,两地自然条件、人口结构、经济水平迥异,却在疫情防控中展现出相似的精准与高效,提供了不同条件下的防疫样本。
新疆的防疫工作面临着独特挑战,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人口密度低,但边境线长,与国际接壤的口岸多,境外输入风险较高,此次疫情发生后,当地政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精准流调溯源和严格隔离管控,值得一提的是,新疆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优势,通过“网格化”管理将防控措施落实到每个社区、每个村庄,即使在偏远的农牧区,也实现了防疫全覆盖,这种既保安全又保民生的做法,体现了疫情防控的温度与精度。
南京作为东部重要中心城市,人口超过900万,人员流动性大,防控难度极高,禄口机场疫情发生后,南京市在48小时内完成全市930万人的首轮核酸检测,一周内完成三轮全员筛查,迅速切断了传播链,南京还创新使用了“核酸检测结果查询系统”,市民可通过手机实时查询检测结果,大大提高了信息透明度和公众安全感,这种以科技赋能防疫的做法,为大城市疫情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两地在疫情防控中都坚持了“科学精准、动态清零”的原则,但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采取了差异化策略,新疆更注重强化边境管控和社区防线,南京则侧重于快速检测和科技支撑,这种因地制宜的防控策略,正是中国疫情防控成功的重要经验。
疫情防控不仅是一场公共卫生战役,更是对治理能力的全面检验,新疆和南京的实践表明,有效的疫情防控需要三个关键要素:一是高效的组织动员能力,能够快速整合各方资源;二是科学的决策机制,能够根据疫情发展及时调整策略;三是广泛的社会参与,能够形成群防群控的强大合力。
值得注意的是,两地在此次疫情防控中都更加注重精准化,避免了“一刀切”的简单做法,新疆在保障防控的前提下,尽力维护了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南京则通过划分不同风险等级区域,实施差异化管控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市民生活的影响,这种精准防控的理念,代表着中国疫情防控的新阶段。
两地的防疫实践也暴露出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机场、口岸等关键节点的防控仍需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体系还有待完善,疫情信息发布机制可以更加及时透明,这些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将有助于提升未来疫情防控的能力和水平。
新疆和南京的疫情防控经验表明,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疫体系,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应对措施,这种能力既来自于两年多来的经验积累,也得益于不断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和日益提升的社会治理水平。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发展,病毒变异带来不确定性,疫情防控不能有丝毫松懈,新疆和南京的实践提醒我们,只有坚持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才能统筹好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是中国疫情防控的经验总结,也是应对未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