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大地,表里山河,在这场席卷全球的疫情防控战中,山西省以其独特的地理特征、人文底蕴和治理智慧,构筑起一道坚固而温情的防疫长城,从太行山麓到吕梁山巅,从汾河谷地到黄河沿岸,山西的疫情防控不仅是一场公共卫生战役,更是一幅展现三晋儿女坚韧与奉献的时代画卷。
山西疫情防控的首要特点是“因地制宜、分区施策”,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交通枢纽,山西面临着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双重压力,针对省情特点,山西创新实施“三维立体”防控体系:基于不同区域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管控,结合能源保供需求建立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流调溯源,这一体系既保证了防控的精准性,又最大限度减少了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影响,彰显了治理现代化的山西智慧。
基层社区的“网格化”管理成为山西防疫的坚实底座,在全省117个县(市、区)、1398个乡镇(街道)和2.9万个村(社区)中,6.2万名网格员构筑起疫情防控的“最后一公里”防线,太原市小店区创新“五包一”社区防控机制,即每个社区由一名街道干部、一名社区工作者、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一名网格员和一名志愿者共同负责,实现责任到人、服务到户,这种模式既确保了防控措施的严格落实,又为居民提供了人性化服务,体现了治理精度与温度的统一。
山西防疫中凸显的能源保供与疫情防控“双线作战”令人动容,面对冬季保供重任,山西创新实施“矿厂封闭管理+定期轮换+全员检测”模式,确保煤炭生产不停歇、能源供应不断链,同煤集团塔山煤矿曾创造连续封闭管理87天、日产煤炭稳定在4万吨以上的纪录,工人们写下“井下采掘光明,井上守护健康”的壮语,这种“为全国暖冬守夜”的奉献精神,是山西人民对国家能源安全的责任担当。
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构成了山西防疫的鲜明特色,从“党员先锋岗”值守在社区入口,到“红马甲”志愿者穿梭于大街小巷;从民营企业家捐赠负压救护车,到文艺工作者创作抗疫鼓舞作品,形成了全民参与、众志成城的生动局面,临汾市曾出现一位七旬老人自发为防疫人员赠送自家蒸的馍馍和煮鸡蛋,道出“你们守我们的健康,我们暖你们的胃”的朴素心声,这些点滴细节汇聚成山西人民共克时艰的温暖力量。
科技创新为山西疫情防控注入智慧动能,健康码智能识别系统覆盖全省公共场所;无人机消杀技术在重点区域广泛应用;“5G+远程诊疗”平台让专家资源直达基层;晋城推出的“冷链食品追溯码”实现了从源头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这些科技手段的应用,既提升了防控效率,也减少了人力成本,展现了山西在数字化转型中的积极探索。
山西防疫还体现了对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建立高考生“专用通道”、孕产妇“绿色就医”、老年人“代查代办”等机制;设置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为隔离人员提供“定制餐食”和“文化礼包”,这些细致入微的安排,守护着每个人的尊严与权益,彰显了文明山西的温度与高度。
回顾山西抗疫历程,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防控措施的严格执行,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升华——太行儿女的坚韧、晋商精神的务实、古建文化的包容,都在特殊时期转化为共渡难关的精神力量,山西疫情防控的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防疫力量源于科学决策与人文关怀的结合,源于制度优势与文化底蕴的交融,源于每个普通人的付出与坚守。
寒冬终将过去,春天必会到来,山西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正在以她的坚韧与智慧,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安康,书写着疫情防控的山西答卷,在这份答卷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应对危机的临时举措,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治理能力提升,一种在挑战中淬炼的精神升华,这或许正是山西疫情防控留给我们的最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