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天,当上海面临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冲击时,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的医生再次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张文宏,上海疾控中心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以一句“这是最后一个疫情寒冬”的论断,既给予民众希望,也引发争议,这位被网友称为“张爸”的医学专家,已然超越传统医疗角色,成为特殊时期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交织的中国公共卫生叙事符号。
张文宏的公共形象建构于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之时,他因“共产党员先上”、“不能欺负听话的人”等朴实发言迅速破圈,其深入浅出的疫情解读打破了专业知识的壁垒,与传统专家正襟危坐的形象不同,张文宏用“闷死病毒”、“豆浆牛奶”等生活化比喻实现疫情科普的“降维传播”,在信息混沌初期成为公众信赖的信息源,这种沟通风格不是简单的修辞技巧,而是基于对公众心理的深刻理解——在不确定性中,人们需要的不仅是科学事实,还有可感知的确定性和情感慰藉。
专业权威与人文温度的融合是张文宏现象的核心理念,作为传染病领域的顶尖专家,他始终坚持“科学说真话”的原则,即使这意味着要承认“不确定性”的存在,在“与病毒共存”的发言引发争议时,他并未回避讨论,而是引用国际数据与科学理据进行回应,这种科学立场不是冷冰冰的技术主义,而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医学实践——他深知公共卫生不仅是病毒学问题,更是关乎人民生活、心理承受力和社会运行的综合命题。
张文宏的公共表达展现了危机沟通的艺术性平衡,他巧妙地在“说实话”与“稳人心”之间寻找平衡点,既不隐瞒风险的严重性,也不制造不必要的恐慌,这种平衡源于对中国语境的深刻理解: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专家不仅需要提供专业知识,还需要考虑社会心态、政策执行和集体行动逻辑,他的“与病毒共存”论不是消极妥协,而是基于流行病学规律的现实主义策略,试图引导公众从恐慌情绪转向理性应对。
张文宏现象也折射出中国公共专家面临的挑战,在社交媒体时代,科学观点容易被简化为标签传播,遭遇非黑即白的二元解读,他的某些言论被过度解读甚至曲解,反映了科学沟通在复杂舆论场中的困境,这种情况下,张文宏保持了相对克制的公共姿态,避免卷入意识形态争论,而是回归专业领域持续发声,这种坚守本身成为科学精神的现实示范。
从更广视角看,张文宏代表了中国新一代公共知识分子的可能形态——专业权威与公共关怀的结合体,他们不再局限于实验室或诊室,而是主动介入公共讨论,用专业知识参与社会建构,这种介入不是简单的“专家参政”,而是建立一种基于专业又超越专业的社会对话模式,在科学与公众之间搭建理解之桥。
上海疾控张文宏的故事超越了个人传奇,成为审视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现代化进程的窗口,他的影响力不仅源于专业能力,更来自于在危机时刻展现的科学勇气与人文温度,当疫情终将成为历史,这种融合专业理性与人性关怀的沟通模式,将继续为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定位提供重要参考——在事实与价值之间,在专业与公众之间,构建更加开放、包容且富有韧性的对话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