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奥密克戎变异株突袭南昌,这座英雄城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在疫情发生的72小时内,南昌市完成了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对重点区域实施精准封控,同时保障生活物资供应不断,这种快速反应与精准施策的背后,是南昌市在疫情管控中探索出的“科学精准、动态清零”模式,既展现了城市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也考验着特大城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对能力。
南昌疫情管控的首要特点是科学精准,与早期“一刀切”的封控方式不同,南昌采用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策略,将管控区域精确到小区、楼栋甚至单元,最大限度减少对经济社会运行的影响,在南昌县某小区出现确诊病例后,防疫部门仅用4小时就完成了流调溯源,确定了密切接触者范围,对47个重点场所实施精准管控,避免了整个区域的大规模封控,这种精细化管控模式既需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撑,也依赖基层社区组织的高效执行能力。
多维协同是南昌疫情管控的另一个显著特征,疫情发生后,南昌迅速建立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机制,整合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物资保障等多部门资源,形成统一指挥、多方协作的抗疫网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昌在保障居民生活方面创新推出“线上下单、线下配送”无接触服务模式,组织超过3000名志愿者组成配送队伍,确保封控区居民生活物资供应充足,这种多维度协同机制不仅提高了管控效率,也增强了市民对防控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数字赋能构筑了南昌智慧防疫的坚固防线,南昌市充分利用“城市大脑”平台,整合健康码、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数据信息,实现疫情风险的实时监测和智能预警,在南昌高新区,防疫人员通过智能门磁系统对居家隔离人员进行24小时远程管理,既提高了监管效率,也减少了人员接触风险,南昌还开发了“昌通码”一码通系统,实现公共场所精准管控,这些数字化手段为疫情精准防控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民生保障始终是南昌疫情管控的核心关切,在实施管控措施的同时,南昌市特别关注特殊群体的需求,建立孕产妇、危急重症患者、独居老人等特殊人群绿色通道,确保疫情期间基本医疗服务不中断,市教育局组织线上教学平台,保障中小学生停课不停学;市人社局推出稳岗就业措施,对受影响企业给予社保减免等政策支持,这些人文关怀举措缓解了管控措施对市民生活的影响,体现了城市治理的温度。
经过多轮疫情考验,南昌市逐步完善了常态化精准防控机制,一方面建立平战结合的应急指挥体系,保持疫情防控指挥机制常态化运行;另一方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增加定点医院隔离病房数量,提升核酸检测能力,这些长效措施不仅为应对当前疫情提供保障,也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危机做好了准备。
南昌市的疫情管控实践表明,现代城市公共卫生危机管理需要平衡多重目标:既要有效控制疫情传播,又要最大限度减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既要依靠技术手段提高管控效率,又要注重人文关怀保障民生需求;既要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又要建立长效机制,这种平衡艺术考验着城市治理者的智慧,也衡量着城市文明的成熟度。
疫情管控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是对城市治理体系的一次全面检验,南昌市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科学的防控策略、精准的管控措施、数字化的技术支撑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共同构成了现代城市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有效路径,随着疫情发展变化,南昌市仍在不断优化调整管控措施,在守护人民健康与维持城市运行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这过程本身即是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