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大学图书馆的东亚文献阅览室里,一排排装帧精美的台湾学术专著静静矗立,某天,一位大陆学生与来自台湾的交换生同时伸手取阅同一本《台湾地方志汇编》,相视一笑的瞬间,跨越海峡的学术对话已然开启,这座位于中原腹地的高等学府,正以其开放包容的学术胸怀,搭建起连接两岸的教育桥梁,书写着跨越海峡的知识交流新篇章。
郑州大学与台湾的教育交流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最初仅局限于零散的学者互访,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这种交流逐渐走向系统化、机制化,2008年,郑州大学成立台湾研究所,成为中原地区对台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2011年,学校与台湾成功大学签订首个校际合作协议,开启了两岸高等教育合作的新模式,至今,郑州大学已与台湾大学、政治大学、辅仁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了多维度、深层次的交流网络。
学术互动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态,每年,郑州大学都会举办“海峡两岸学术论坛”,邀请台湾学者就中原文化、中医药、材料科学等优势学科进行深度对话,仅2022年,就有超过30位台湾教授来到郑大讲学,而郑大也有15位学者赴台进行学术访问,这种互动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延伸到实验室合作——台湾清华大学的纳米技术团队与郑大材料工程学院开展了联合攻关,共同研发新型环保材料,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学生交流项目是两岸教育交融最生动的体现,郑州大学推出的“中原文化体验营”已接待超过500名台湾学子,他们通过参观甲骨文遗址、学习太极拳、体验豫剧表演,深度感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郑大每年选派百余名学生赴台进行学期交流,他们在宝岛的高校课堂里汲取知识,在阿里山、日月潭的自然风光中感受台湾的风土人情,这些年轻学子成为两岸交流的使者,将大陆的发展现状真实地传递给台湾同龄人,也将台湾的社会文化带回中原大地。
合作科研是郑大与台湾高校交流的亮点,两地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优势互补,郑州大学药学院与台湾中国医药大学合作开展的“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筛选”项目,已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获得多项专利,在人文社科领域,双方学者共同承担的“两岸家谱文化研究”项目,通过梳理迁台族谱,还原了中原先民移居台湾的历史轨迹,为两岸同胞寻根问祖提供了学术依据。
尽管两岸关系历经波折,但郑州大学始终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保持与台湾教育界的正常交流,疫情期间,当面对面交流受阻时,郑大创新性地搭建了“云端学术走廊”,举办线上讲座、虚拟实验室参观、远程联合指导等系列活动,确保两岸学术交流不停摆、不断线。
郑州大学与台湾的教育交融,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递,成为连接两岸人民的情感纽带,当台湾学生在郑大校园里学习河南方言,当大陆学生在台北夜市品尝蚵仔煎,文化的边界在一次次互动中变得模糊,这种基于共同文化基因和学术追求的交流,正在悄然塑造着一个更加紧密的两岸学术共同体,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蓄着智慧的力量,在这条跨越海峡的学术纽带上,每一次对话都是文化的共鸣,每一次合作都是心灵的相遇,共同编织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