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深秋,哈尔滨这座素有“冰城”之称的北国都市,迎来了一场不同寻常的寂静,街道上不再有熙熙攘攘的游客,中央大街的石板路显得格外冷清,松花江畔的寒风似乎也比往年更加刺骨,这一切,都源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反弹,以及随之而来的“停运封城”措施。
哈尔滨的停运封城并非突然决定,而是随着疫情数据的波动逐步升级,先是部分小区实施封闭管理,随后公共交通调整,最终在疫情扩散风险加大的情况下,当局宣布了严格的封控措施,学校停课,商场关闭,公共交通暂停运营,就连每年冬季吸引无数游客的冰雪大世界,也不得不推迟开放,这座城市,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
对于哈尔滨的市民而言,封城生活充满了挑战与适应,平日里热闹的菜市场被线上订购取代,邻居们通过微信群互相帮助,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成为连接外界的桥梁,一位住在道里区的居民告诉记者:“虽然不能出门,但大家的心更近了,我们都在阳台上互相打招呼,分享家里多的蔬菜。”这种社区自发形成的互助网络,成为了封城期间一道温暖的风景线。
封城带来的经济冲击不容小觑,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城市,哈尔滨的冬季本是旅游旺季,酒店、餐馆、旅行社等行业原本期待通过冰雪节迎来复苏,却不得不面对再次停摆的现实,一位旅行社老板无奈表示:“我们已经准备了很久,但现在只能再次等待。”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普通百姓的收入减少,这些都是封城措施背后难以忽视的社会成本。
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哈尔滨也展现出北方城市特有的坚韧与效率,大规模的核酸检测迅速展开,寒风中排起的长队秩序井然,市民们积极配合防疫要求,一位参与防疫的医护人员感叹:“零下二十度的天气里,居民们依然有序排队检测,没有人抱怨,这就是哈尔滨人的性格。”这种集体协作精神,为防控疫情提供了重要保障。
与2020年初的武汉封城相比,哈尔滨的停运封城措施更加精准和有针对性,当局根据疫情发展分区域、分级别实施管控,尽量避免“一刀切”带来的次生问题,物资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较好满足,这些经验来自于两年多来中国各地应对疫情的实践积累。
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哈尔滨开始有序解封,商店重新开业,工厂复工复产,这座城市慢慢恢复往日的活力,但这段停运封城的经历,已经深深印在每个哈尔滨人的记忆中,它不仅仅是一场公共卫生事件,更是一次对城市治理能力、社会凝聚力和个人责任感的全面考验。
哈尔滨的停运封城终将成为历史的一页,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不会随之消失,如何平衡疫情防控与经济生活,如何在危机中保持社会团结,如何建设更加 resilient 的城市系统,这些都是后疫情时代需要持续探索的命题,冰雪终会融化,春天必将到来,而这次经历所带来的启示与教训,应当成为我们走向未来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