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多地疫情呈现多点散发态势,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我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始终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为总策略,动态调整防疫措施,本文将从政策调整、基层防控、民生保障、科技赋能及未来展望五个维度,全面解析广西防疫最新进展,展现边疆地区的防疫韧性与温度。
政策动态:精准防控与灵活调整
-
边境防控升级
广西与越南接壤的边境线长达1020公里,面临严峻的境外输入压力,2023年10月以来,东兴、凭祥等口岸城市实施“人货分离、分段运输”闭环管理,对跨境货车司机实行“即采即走”核酸快检,日均检测量超2000人次,有效降低输入风险。 -
常态化核酸优化
南宁、柳州等城市取消全域核酸筛查,转为重点行业“每周两检”(如冷链、物流从业人员),公共场所需72小时核酸阴性证明,这一调整既保障社会面筛查,又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干扰。 -
应急响应机制
自治区卫健委建立“1小时流调溯源专班”,确保发现阳性病例后4小时内完成核心轨迹排查,24小时落实密接管控,2023年11月百色疫情中,该机制助力5天内实现社会面清零。
基层实践:网格化管理与民族地区特色
-
“五级包保”责任制
广西依托3.2万个基层网格,推行“区-县-乡-村-屯”五级包保,动员壮、瑶、苗等少数民族干部担任双语宣传员,河池市巴马县用壮语录制防疫山歌,通过“大喇叭”覆盖偏远村寨。 -
边境村屯“十户联防”
防城港市峒中镇创新“十户联防互助组”,每10户居民组成单元,互相监督外来人员,并对跨境务农人员实行“定点定时出入”管理,获国家联防联控机制推广。 -
特殊群体关怀
针对留守老人和儿童,桂林市推出“健康快递员”服务,由村干部代购药品、配送物资,累计服务超1.2万人次。
民生保障:稳经济与保健康并行
-
物资供应“绿色通道”
自治区商务厅与中越边境口岸联动,建立“跨境生鲜专线”,确保东盟水果等民生物资运输畅通,2023年1-10月,凭祥口岸进口水果量同比逆势增长18%。 -
就业帮扶政策
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旅游、餐饮行业,发放稳岗补贴3.7亿元,开展“云上歌圩”等线上文旅活动,带动从业者转型。 -
医疗资源扩容
全区二级以上医院ICU床位占比提升至4%,县级医院均配置移动核酸检测车,边境县实现“乡乡有发热诊室”。
科技赋能:数字化防疫新突破
-
“桂战疫”智能平台
整合健康码、行程卡、疫苗接种数据,实现“一码通全疆”,平台日均处理数据超500万条,误判率低于0.01%。 -
跨境物流溯源系统
凭祥友谊关口岸启用区块链技术,对进口冷链食品赋码溯源,已覆盖100%东盟进口商品。 -
无人机边境巡逻
崇左市投入50台带红外热成像的无人机,夜间巡航非法便道,2023年累计拦截偷渡人员23起。
挑战与展望:筑牢边疆防疫长城
当前,广西仍面临境外变异毒株威胁和季节性流感叠加风险,未来需在以下方面发力:
- 加强国际合作:深化与越南谅山、广宁等省的疫情信息共享。
- 提升基层医疗:推动壮瑶医药在轻症治疗中的应用。
- 长效应急体系:建设平急两用的边境防疫隔离设施。
从“人海战术”到“智慧防控”,从“硬核封控”到“精准服务”,广西的防疫实践彰显了民族地区的治理智慧,正如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宁所言:“既要守好祖国‘南大门’,也要让壮乡百姓过上好日子。”在这片山水秀美的土地上,科学与温情正共同绘就抗疫的最大同心圆。
(全文共计915字)
注:文中数据截至2023年11月,政策细节可参考《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公告(第1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