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河南郑州遭遇了罕见的特大暴雨,引发了严重的城市内涝和洪灾,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场灾难不仅考验了城市的应急能力,也引发了公众对城市管理和灾害应对体系的深刻反思,时至今日,关于郑州水灾的问责问题,似乎并未出现公众预期的“风暴”,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讨。
灾害的定性与责任划分的复杂性,是问责难以简单推行的客观因素,郑州水灾被定义为“千年一遇”的极端天气事件,这意味着其超出了城市常规的防灾标准,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的预见和防御能力总有局限,灾害应对涉及气象预警、应急响应、市政建设、公共管理等多个环节,责任的分散性和系统性使得单一部门或个人难以承担全部责任,灾害调查报告指出,尽管存在预警响应不及时、应急管理不足等问题,但更多是系统性的缺陷,而非个别人员的严重失职。
灾害后的工作重心首先放在了救援与重建上,政府的首要任务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迅速恢复社会秩序,在灾情发生后,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这一过程持续了数月之久,问责虽然重要,但相对于紧迫的生命救援和民生恢复,其优先级必然靠后,灾害评估和责任认定需要时间,必须基于详实的调查和证据,而非情绪化的判断。
第三,中国的问责机制往往注重“纠错与改进”而非单纯的“惩罚”,国务院成立的调查组对灾害进行了全面评估,并最终发布了详细的调查报告,指出了多个环节的问题和不足,相应的整改措施已经逐步推行,包括优化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完善预警机制等,这种处理方式侧重于从灾难中吸取教训,通过制度性改进避免重蹈覆辙,而非仅仅追求对个人的处理,部分官员的职务调整已经在事后悄然进行,但这并未以高调问责的形式呈现。
公众舆论和媒体监督在灾害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信息的公开和问题的暴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的关注点逐渐转向灾后重建和未来预防,对问责的强烈诉求也有所缓和,政府通过多次发布会和报告公布情况,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众的焦虑,也降低了舆论对“即时问责”的压力。
这并不意味着问责的完全缺席,灾害反映出的问题,如城市规划的短板、应急管理的漏洞、部分官员的失职等,都在后续的整改中得到了针对性处理,中国的政治文化中,问责往往以内部分析和调整为主,而非公开的激烈交锋,这种处理方式虽可能难以满足部分公众的期待,但确实体现了“治病救人”、以改进为导向的理念。
郑州水灾是一场惨痛的教训,它暴露了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脆弱环节,虽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公开问责,但灾害带来的警示已经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城市治理思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推动更科学的城市规划、更高效的应急体系和更透明的公共沟通机制,或许,真正的问责并不止于追究个别人,而是能否真正吸取教训,避免悲剧重演,在这个过程中,公众的持续关注与监督,仍是推动进步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