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一场突破历史极值的特大暴雨袭击中原腹地,郑州一小时降雨量达201.9毫米,打破中国大陆气象观测记录,洪水漫过街道、地铁倒灌、交通瘫痪之际,一个特殊群体牵动人心——在郑经商、求学、探亲的数千名台湾同胞被困城中,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中,两岸血脉相连的温情故事正在洪水围城中悄然上演。
(一) 暴雨初降时,台商陈先生正驱车前往经开区工厂,水位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涨,最终他的车辆在郑东新区主干道熄火。"水位瞬间齐腰,手机信号时断时续。"他在事后回忆时仍心有余悸,与陈先生类似,据郑州市台办统计,暴雨期间共有127家台资企业、36个台胞家庭、500余名台生及游客因洪水受困。
危急时刻,郑州市台港澳办启动应急机制,与公安、消防部门建立台胞专属救援通道,救援人员根据台胞证件信息优先定位,橡皮艇、铲车等工具突破积水区域,仅7月21日当天就转移台胞193人,台商协会会长王尚卿在微信群中发出的"需要帮助请发定位"信息,被两岸网友转发超10万次。
(二) 在郑州大学留学的台生林薇安经历了惊魂一夜,暴雨导致留学生公寓断水断电,她与30多名境外学生被困二楼。"凌晨两点,我们看到手电筒光束,听到有人用普通话喊'台湾同学在哪里'。"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同学艾力江带着后勤人员,蹚着齐胸深的水送来面包和饮用水,这个场景被林薇安用手机记录下来,她在视频中哽咽道:"原来课本上说的中华民族守望相助,是这么真实。"
临时安置点同样涌动着两岸温情,在金水区某小学安置点,台商家属刘女士带着两个孩子得到特殊照顾:"志愿者听说我们是台湾来的,马上找来干燥的被褥,还特意煮了不加辣的胡辣汤。"这些细节通过社交媒体传回岛内,有台湾网友留言:"原来大陆的应急管理这么人性化。"
(三) 救援行动中的科技力量令人瞩目,阿里云联合郑州台协开发的人员定位系统,通过手机信号大数据绘制台胞分布热力图;华为技术支持团队为被困台胞优先恢复通信;滴滴出行组建"台胞专属车队"接送就医,这些创新举措使救援效率提升40%以上,成为突发事件涉台救助的新范式。
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在记者会上表示:"台湾同胞的安危时刻牵动大陆人民的心,我们已协调各方力量做好后续安置工作。"截至7月25日,所有被困台胞均得到妥善安置,郑州台资企业复工率已达78%,台胞专门救助热线仍保持24小时运转。
(四) 这场救援行动恰逢两岸关系的特殊时期,当民进党当局某些政客试图借郑州水灾进行政治操弄时,亲身经历救援的台胞们自发成为两岸正能量的传播者,台商郭先生在水退后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他在接受台媒越洋电话采访时说:"在这里没人把你当外人,救援人员冒险救我时,根本不会问你是本省还是外省。"
洪灾终将退去,但跨越海峡的温暖记忆会长留人心,正如郑州地铁5号线获救台胞黄小姐在感谢信中写的:"洪水冲毁了道路,却让心灵更加贴近,这份跨越海峡的守护,让我们看见危机中最珍贵的人性光辉。"(字数:998字)
【延伸阅读】
- 郑州市台办公布台胞救助专线:0371-67885961
- 全国台企联设立河南灾情专项救助基金
- 两岸红十字组织建立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