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香港,阳光透过维港上空的薄雾,洒在重新喧闹起来的校园里,穿着整齐校服的学生们背着书包,穿过测温通道,走进久违的教室,黑板上还留着去年末的板书,操场上的篮球架略显寂寞,但这一切都在新学年的到来中焕发生机,香港学生的返校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教育行为,更是这座城市从疫情阴霾中复苏的象征,是教育系统韧性的一次全面检验。
过去两年间,香港学生经历了世界罕见的长时间面授课程中断,根据教育局数据,2020至2022年间,香港学校平均面授课程天数不足正常年份的60%,这种教育中断不仅造成了学习进度滞后,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学生习惯了屏幕后的虚拟存在,面对重返实体课堂既期待又焦虑,教师们发现,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小组合作能力有所下降,这些都是在返校过程中需要直面的挑战。
香港特区政府为安全返校构筑了多层次防护体系,所有师生必须满足疫苗通行证要求,校园内严格执行戴口罩、量体温、保持社交距离的措施,教室里座位间保持适当距离,餐厅用餐实行分时段安排,课外活动则采取小规模分批进行,这些措施虽然增加了行政工作量,却有效保障了校园安全,截至2022年9月,香港12-19岁青少年的疫苗接种率已达95%以上,为全球同龄群体中接种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面对学习差距拉大的现实,香港教育界推出了“学习恢复计划”,各学校通过诊断性评估精准识别学生的学术水平,然后针对不同需求提供分层教学支持,有些学校开设了暑期衔接课程,帮助学生温故知新;有些则推行同�助学计划,让高年级学生辅导低年级学生,教育局同时提供了额外资源,支持学校增聘辅导教师和教学助理,缩小因疫情造成的学习差距。
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返校过程中的关注焦点,长时间的隔离和屏幕学习导致许多学生出现社交焦虑和适应困难,香港大学2022年的一项研究显示,本地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疫情前上升了17个百分点,为此,各学校加强了辅导服务,通过小组活动、艺术治疗和正念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重建社交信心和情绪调节能力,教师们接受专门培训,学习识别和回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创造安全包容的课堂环境。
科技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后疫情时代香港教育的新常态,混合式学习模式被广泛采纳,线上平台与面授课程有机结合,学生即使因健康原因暂时不能到校,也能通过同步直播参与课堂学习,数字素养不再只是附加技能,而成为核心能力的一部分,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教育系统的抗逆力,也为个性化学习开辟了新路径。
校园文化建设在返校过程中被赋予新的意义,学校通过重新设计公共空间,组织集体活动,强化学生的归属感和共同体意识,升旗礼、班级集会、体育比赛等传统活动被赋予新的形式,既遵守防疫要求,又重建校园精神,这些努力旨在帮助学生重新找到作为学校社区一员的身份认同,弥补两年来的社交缺失。
香港学生的返校之路折射出这座国际都市的教育韧性和创新精神,从政府到学校,从教师到家长,多方合力构建了一个既保障安全又促进发展的复课环境,这个过程不仅关乎知识传授,更涉及全面发展——学术差距的弥补、心理健康的支持、社会情感的重建、数字能力的培养。
当香港学生穿过校门重返课堂,他们迈出的不仅是个人成长的一步,也是整个教育系统演进的一步,这段特殊经历教会了教育者灵活应变,教会了学生坚韧适应,更展示了香港教育在挑战中的自我更新能力,重返校园不只是回到过去,更是向着更加包容、更强韧、更创新的教育未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