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光环下,一些村庄的权力阴影正在悄然蔓延,当“村支书”与“黑恶势力”这两个本应毫不相关的词汇被连接在一起时,折射出基层治理体系中的致命漏洞,北京某村支书涉嫌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案件,不仅是一起个别事件,更是基层政治生态异化的危险信号,提醒我们必须正视权力监督的盲区与治理现代化的短板。
北京部分村庄出现的“村官黑化”现象,其形成机制复杂多元,经济要素首当其冲——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加速,城郊土地资源价值飙升,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着掌握村庄资源的村干部,某村支书通过操纵土地流转、工程项目等牟取巨额不法利益,并招募社会闲散人员组成暴力团伙,打压反对声音,这种“以商养黑、以黑护商”的模式,使基层政权异化为谋取私利的工具。
制度性缺陷为黑恶势力渗透提供可乘之机,村庄治理中长期存在的“一把手”权力过度集中问题,使得民主决策、村务公开等制度形同虚设,在京郊某村,村支书同时把持党组织、村委会和经济合作社大权,通过威胁、利诱等方式操纵选举,建立家族式统治,普通村民敢怒不敢言,权力缺乏有效制衡,必然导致腐败和滥权。
监督机制的失效同样令人忧虑,部分上级部门对农村基层存在“重发展、轻治理”倾向,对村干部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村民反映,曾多次向有关部门举报村支书的不法行为,却遭到推诿扯皮甚至打击报复,内部监督流于形式,外部监督难以进入,使得一些村庄成为监督的“飞地”。
文化心理因素也不容忽视,一些村庄残留的宗族观念和人情社会特征,为黑恶势力提供了生存土壤,某村涉案支书利用同宗同族关系构建利益共同体,以“保护村民利益”为幌子实施违法犯罪活动,部分村民甚至因短期利益而选择沉默或配合,形成一种畸形的“共谋关系”。
面对村官涉黑问题,必须采取系统化治理策略,首要的是强化制度约束,严格落实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制度,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职能,推行村级权力清单制度,切断利益输送链条,同时需要加强上级监督,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严格审计,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科技赋能监督同样关键,通过建立农村“三资”管理平台,实现村务全流程线上公开和实时监控;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识别异常交易和行为模式;拓宽群众举报渠道,建立实名举报保护和奖励机制,形成立体化监督网络。
最为根本的是推进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拔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组织,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升村民权利意识和参与能力,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其乡村治理应当成为全国标杆,村支书涉黑案件虽然令人震惊,但也为完善基层治理提供了重要契机,只有直面问题、深化改革、强化监督,才能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还农村一片清朗的政治生态,让每一位村民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