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岁末,河南疫情数据发布骤然“断更”,官方解释是“因核酸检测实行愿检尽检,无症状感染者不再公布”,这一轻描淡写的技术性说明,未能平息公众的焦虑浪潮——药店排起的长龙、医院拥挤的走廊、社交媒体上雪花般的求助信息,与官方的静默形成刺眼对比,在生死攸关的公共卫生危机中,疫情发布已超越简单的信息通报,演变为一场牵动千万人命运的信息政治博弈。
河南疫情发布机制绝非孤立的地方行政现象,而是深嵌于中国特有的“压力型体制”之中,在这种体制下,下级官员面临多维任务:既要严格落实中央“动态清零”的硬指标,又需规避辖区内疫情扩散带来的政治风险,同时还要尽可能维持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当多重目标发生内在冲突时,信息管控便成为风险控制的首选工具,某些地方通过延迟发布、模糊统计口径或选择性披露来制造“数字绩效”,疫情的生物学规律被迫屈从于官僚系统的逻辑,信息已异化为一种特殊的政治修辞,其完整性让位于对稳定性的执念。
官方信息的收缩必然催生替代性信息渠道的野蛮生长,在河南疫情高峰期间,微信群里流转着手写的药品互助清单,微博超话里更新着病床资源信息,小红书上有详细的就诊攻略分享,这种民间自组织的信息系统既展现了社会自救的顽强生命力,也折射出官方信息缺位带来的巨大治理成本,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社会群体在信息获取上的鸿沟急剧拉大——精通数字技术的城市年轻人尚可透过信息迷雾,而广大农村老人、数字边缘群体则坠入彻底的黑暗,沦为信息贫困中最脆弱的牺牲品。
若将河南疫情发布体系置于历史长河中考量,便可发现其进步与局限,相较于2003年SARS疫情初期的信息封锁,当今的疫情发布在常规时期已实现制度化、定期化;相较于武汉疫情初期的混乱,应急响应速度也有所提升,但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依然未解:信息发布的首要目的仍被界定为维护社会稳定而非保障公众知情权,导致发布内容过于聚焦宏观可控的聚合数据,却刻意回避微观层面、可能引发恐慌的关键事实,这种“报喜不报忧”的父爱式管控,在社交媒体时代愈发显得笨拙而脆弱,反而持续消耗着政府的公信力资本。
构建真正负责任的疫情发布机制,需要超越技术层面的修修补补,迈向深刻的理念转型,首先必须在价值排序上将人民生命权和知情权置于核心位置,承认信息透明是社会动员的最有效资源而非负担,疫情发布应嵌入更广阔的公共卫生沟通框架,不仅提供数据,还要解释数据背后的意义、不确定性及应对指引,培养公众的风险理性,需建立制度化的纠错与监督机制,允许媒体和专业人士对疫情数据提出合理质疑并得到及时反馈。
河南的疫情信息困境是一面棱镜,映照出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挑战:在高度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试图通过信息控制来维系稳定,无异于筑堤拦海,真正的韧性源于一个信息充分流动、公众积极参与的开放系统,疫情发布不应是精心编排的维稳剧本,而应成为权力与公民社会间坦诚相见的对话,成为生命共同体迎击共同威胁时的战略纽带,唯如此,下一次公共卫生危机来临之际,我们方能不再重蹈信息迷雾中的覆辙。